第15章:人选(1 / 2)

翌日,大天界寺,半峰亭。

大天界寺原名大龙翔集庆寺,始建于元代,后来洪武帝灭元建明后,将大龙翔集庆寺改名天界寺,位列五山之上,以总辖天下僧尼。

洪武二十一年,佛寺遭火焚,洪武帝下令在城南聚宝门外凤山重建。

大天界寺规制宏敞,殿宇巍峨,寺内有金刚殿、天王殿、正佛殿、钟楼、毗卢阁、半峰亭等众多建筑,在大明的佛教界拥有超然的地位。

而执掌此寺的便是素有“黑衣宰相”之称的道衍大师姚广孝了。

姚广孝于元末明初之际求学名山多年,不仅通晓儒、释、道,亦对相术、兵家多有涉猎。

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马氏去世,诸王赴京奔丧,遭遇丧妻之痛的洪武帝朱元璋便令选高僧随侍诸王,为马皇后诵经祈福。道衍受僧人司左善世宗泐之荐,侍于燕王。

本来,高僧侍王只为诵经,但道衍一直胸怀大志,其之所以应征,就是想趁此机会寻一雄略之主,辅佐其建下赫赫伟业,从而也成就传世美名。

后来其人果真得偿所愿,襄助燕王朱棣靖难功成。

朱棣登基后大封功臣,头一个想到的就是道衍,特地下旨命他还俗受封,并赐名“广孝”。

却不料,姚广孝虽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对爵禄并不热衷。

他自觉功成名就,就萌生隐退之意。故到受封之时,道衍虽接受了“姚广孝”这个俗名,但对爵位官职却一概不受,也不蓄发还俗。

朱棣无奈,只得授他太子少师的虚衔,命其随朝辅政。

道衍虽名为文官之首,但仍保持着出家人的身份,上朝着公服,下朝便仍穿僧衣,也不住朱棣赐的豪宅,只在城南的大天界寺礼佛修行,即便在朝堂上,他也只偶尔就国计民生发表看法,而绝不介入任何纷争。

便是如此一个超然物外的人物,今日却难得放下佛经,于半峰亭内摆棋与人对弈,而他的对手自然是如今执掌天下的至尊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手执白子,望着棋盘上黑白交错,杀得难解难分的两条大龙,不由一时举棋不定,思忖片刻后,他终于有所决定,随着“啪”的一声,响起了棋子撞击棋盘的清脆响声,其人终于落下子来,而他的耐性也随之耗尽。

“老和尚,朕已经陪你手谈半日了,你是否该告诉朕你的看法,你认为何人可堪为继任之帅?”

朱棣的目光从棋盘上移开,目光灼灼的盯着对面的枯瘦老僧肃然询问道。

姚广孝身着皂色常服、身披黑条浅红袈裟,其人已入古稀之年,面色枯黄,颧骨凸出,脸颊和眼眶都深深地凹陷进去,显然是长年清苦所致,唯独一双眸子炯炯有神,瞳仁中迸发出灼热精光,配合他那形似三角的眼眶,真的仿若病虎一般,凌然不可侵犯。

“陛下何苦为难我这个世外之人了?”姚广孝苦笑一声,若有深意道,“你心中既然已有人选,何必还要迟疑了?”

朱棣闻言瞧了眼一脸从容的姚广孝,不由轻笑一声,情绪复杂道:“还是瞒不了你这老和尚,朕的确是属意张辅继任为帅。”

姚广孝闻言笑而不语。

朱棣见状不以为意,自顾自解释道:“朕知道,按理说,张辅虽然不错,但他毕竟资历尚浅,要让众将鹰服也不容易。可朕依旧属意于他,看重的便是他身上的那股锐气,如今靖难功成,以前的那些老兄弟要么是上了年纪已经不堪一战了,要么就是功成名就之后耽于享乐,早就失了敢战之心了。”

朱棣说到此处神情激动道:“朕欲开疆拓土,开创一番不亚于汉武唐宗的盛世,可这些以前的老兄弟有些却已经跟不上朕的脚步了,朕欲以张辅为帅,也是存着锻炼其人,以后北征时正可用上,如此也能避免武勋青黄不接,战时无人可用。”

“陛下用心良苦,思虑长远,贫僧心中佩服。”姚广孝看着朱棣徐徐说道,“既然陛下想得如此明白,又何必再游移不定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