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永乐(1 / 2)

南京,乾清宫,御书房。

四年靖难,让燕王朱棣成了如今的永乐皇帝,此时端坐御座之上的他,收敛了往日作为藩王时的铁血锋芒,反而多了几分深邃厚重的皇者之相。

朱棣先是瞥了眼侍立两旁的七位阁臣,随即看向跪在地上的太监侯显,脸带笑意说道:

“此番,你不辱使命,前往乌斯藏将噶玛噶举派的藏僧哈立麻迎奉入京,朕十分满意,之后自会赏赐于你。”

且说,永乐皇帝靖难功成,登基为帝后一心想做大有为之君,便如那汉武帝一般,凡是想行开拓之举,必定会遣使四出,彰显国朝威势。

后世脍炙人口的张骞通西域便是明证。

所以永乐皇帝登基后也遣使四出,东至日本,西抵帖木儿,北达漠北,南及南洋,而这侯显便是作为使藏的使者。

他之所以以宦官之身能领受此命,乃是因为他本人便是藏人,精通乌斯藏的语言风俗。

此番完成使命,顺利归京,拜见天子,又在此时听得天子亲口嘉许之言,侯显自然十分激动。

“多谢皇爷隆恩!”

侯显赶紧俯首叩谢。

朱棣见状满意的颔首,随即问道:“驸马可迎接到了藏僧哈立麻?”

“驸马已经遵循圣命将藏僧哈立麻迎至鸡鸣寺安顿,恐陛下急于了解此间情况,这才让奴婢先行回宫,将情况禀告于陛下。”

侯显恭敬回禀道。

朱棣闻言笑着颔首,随即思忖片刻,继续询问道:

“朕虽然对乌斯藏的情况有所了解,但多是从奏折中得知,此番你亲身前往乌斯藏,就你所了解的,如今的乌斯藏形势如何?”

侯显斟酌了片刻,方才谨慎回答道:

“奴婢见识浅薄,不知大局,只是在乌斯藏倒是有所耳闻,如今的乌斯藏僧俗两界,地方政权上,朗氏家族建立的帕木竹巴政权势力日盛,而前元帝师所在的昆氏家族早已经日薄西山。”

“至于宗教方面,受前元支持的萨迦派影响力日衰,而藏僧哈立麻所领的噶玛噶举派在乌斯藏影响力日盛,哈立麻本人也享誉乌斯藏。”

朱棣认真听完了侯显的禀告,先是若有所思,随即环视诸位阁臣,笑道:

“看来乌斯藏的情况与朕了解的所差无几,朕此番召藏僧哈立麻入京可谓正得其时。”

“圣明不过陛下!”

以解缙为首的七位阁臣赶紧逢迎道。

朱棣闻言脸上笑意更盛,挥手让侯显退下后,这才看向七位阁臣,肃然说道:

“太祖皇帝当年驱除鞑虏,灭元兴明,而当时的乌斯藏的局势也因为元帝北遁漠北而急剧变化。”

“洪武时期,天下初平,北元依旧虎视眈眈,太祖皇帝力主休养生息,在乌斯藏归附后无心亦无力对其多加干涉。”

“如今朕御极天下,岂容乌斯藏再游离于皇朝治理之外,洪武年间的治藏之策当应时而变了。”

七位阁臣闻言神色各异,为首的解缙率先出列道:

“陛下有此雄心自然当贺,但是乌斯藏地处西陲之地,其地僧俗势力复杂,朝廷鞭长莫及,如今既然乌斯藏早已归附我朝,臣认为还是遵循洪武旧制,顺其自然,名义上加以羁縻即可,若是干涉过多,臣恐适得其反,若引发动乱,到时黎明百姓又将有战乱之苦。”

朱棣闻言心中不悦,遂收敛起脸上的笑意。

一旁的杨荣快速的瞥了眼朱棣的神色,赶紧出列反驳道:

“解学士此言差矣!”

“所谓政策当应时而变,洪武之时,太祖皇帝是囿于当时的内外形势从而对乌斯藏多有优容,少有干涉,可如今陛下登基,国朝渐有盛世之相,对于乌斯藏的治理自然当应时而变。”

“此番藏僧哈立麻来朝显然是个极好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将此作为突破口,重新议定治藏之策。”

朱棣闻言不由满意的捋须而笑。

可解缙此人素来恃才傲物,性子也有几分执拗,岂会轻易被杨荣说服,其人待杨荣说完后便欲再行争辩一番。

正在此时,乾清宫管事太监王彦踱步进入御书房,向朱棣禀告驸马沐昕求见。

朱棣坐于上首御座自然将解缙的神情举动看得分明,他还未曾见过藏僧哈立麻,便不想其阁臣先争论不休,此时沐昕求见正合他意,便笑着对七位阁臣道:

“治藏之策事关重大,非一日可决,你们七人下去后多加商讨,待朕明日见过藏僧哈立麻后,你我君臣再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