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京城,厉府66(1 / 2)

大乾朝,京师。

南河郡西北,骑快马也就半天的功夫,就到了京师。京师有两部分,分别是内城和外城。内城,又称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宫殿相连,气势磅礴,乃是天子居住之所。外城,则是王公大臣和京师百姓生活之地。王公大臣多生活在北城,位于皇城东北或者西北。而南城则多为三教九流生活之所。

京师西北约六里的距离,厉府赫然耸立,与皇城遥相呼应。

厉府建造奇特,为三座府院相邻而建,分别是厉府大公子厉勇,二公子厉广,三公子厉文远。虽然厉勇已经被先皇宣布战死沙场,但念厉勇功劳,先皇仍为其保留一座府邸,现在,厉勇的府邸为,三人的父亲——人称厉国老居住。

夜晚,夜幕已经笼罩,但厉府内的灯笼,仍然还在亮着。

书房内,厉文远正在看书,只听得下人来报:“三公子,老太爷来了。”

这么晚了,爹来干什么?

“来呀,赶紧把炭火端到书房。”厉文远心中甚是疑惑,但还是放下了手中的书,赶紧出门迎接自己的父亲。

屋内,头发眉毛和胡子,全都花白的老人,就是厉国老。厉国老已经年近八十,在外人看来,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但早年的行伍生活,锻炼了硬朗的身骨,在晚年富贵生活的滋养下,仍然是精神矍铄。

“爹,这么晚了,有什么事让他们跑一趟就行,您何必亲自来呢?”搀扶父亲坐下后,厉文远有些责备地说道。

“远儿,前天,前天晚上,圣上给你传旨,说了什么事啊?”父子的对话,厉国老并未寒暄,而是直接问出了问题。

厉文远虽然疑惑,但还是如实说了出来:“倒也没说什么大事,仍是税收的老问题。”

原来,大乾朝建朝初年,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此外,建朝初期,与汉朝武帝时期不同,朝廷对工商业也是放任的政策,对工商业朝廷并未征收赋税。

发展六十多年,至当今圣上,国力强盛。但强盛之下,矛盾重重。

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国库收入越来越少。朝廷对农民的赋税,可谓说是十分的宽松,十五税一甚至是三十税一。但赋税,只是影响农民和农业发展的一种因素。大地主凭借特权,强行兼并小农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耕种地主的土地。而地主往往收以重税。这就出现了问题,国家的赋税,是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也就是从地主手里收取的赋税,非常轻。但农民交给地主的田租,却往往高达一半。就好比,三十斤粮食,朝廷只收取地主一斤,但农民需要交给地主十五斤甚至二十斤。这样地主越来越富有,而朝廷收入却日益减少。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再放任不管,极有可能会出现大的社会动荡。

二来,工商业越来越发达,大商人是层出不穷,甚至与北方的胡人,南方的蜀越,都有往来。朝廷的宽松政策,虽然带来了工商业的繁荣,但弊端也日益凸显。大商人和地方官勾连,左右朝政,屡禁不止。商人重利轻义,与别国的商业往来中,甚至出现损公肥私,出卖大乾朝的情况。

因此,经济的变革,或者是税收制度的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屋内,炭火逐渐旺了起来。

“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圣上不止一次说到这件事了吧。”厉国老虽然垂垂老矣,但敏锐的政治嗅觉还是在的。

“是吧,这些事我本不想再让爹劳神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