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米格-21130(1 / 2)

米格21被要求要具的性能:轻巧、简单、灵活、超音速性能要求高;

相比起过度倾斜高空高速的小展弦比平直翼(F104),米格21的大后掠三角翼在各速度区间表现更均衡;

凭借强劲的三角翼,使得米格-21有了不输同时代美系机的推重比(略逊于104和4,强于其他);

并且在牺牲航电扩展、燃油和载弹量后,米格21确实在近距离狗斗做到了极致,以不到鬼怪1/3的成本实现了和后者相近的机动性。

它在研制初期,以一共制成两种原型机,一为三角翼型,另一为60度后掠翼型,两者除机翼不同外,其它部分设计相似。

其后掠翼型编号为E-2A,北约称之为“面板”(Faceplate)。

这两种改型号分别对比试飞后,只有三角翼型号被情有独钟。

他延续了针对高空、高速、轻巧、爬升快,能截击入侵的敌轰炸机和高速目标,作为国土防空截击机使用的设计思想,故而采用了很薄的大后掠角三角翼。

1955年,米格-21战斗机原型机试飞,1956年6月24日前苏联航空节时参加飞行表演,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北约组织称它为“鱼窝”(Fishbed)。

1958年下半年,米格-21开始在高尔基市的索克尔制造厂量产并进入系列化,1965年1月第一架交付空军。

(鱼窝,……)

像许多设计为拦截机的飞机一样,米格-21的航程较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