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贝卡谷地122(1 / 2)

这样的拖延也间接帮助了北越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些导弹全部安装到位。

1965年7月,北越的S-75萨姆II型防空导弹首开纪录,击落了一架正在飞行中的F-4“鬼怪”战斗机。

并且倒霉的是,凌空爆炸的F-4战机残骸同时还击中另外两架一同飞行的飞机,S-75萨姆II型防空导弹首战就取得了三架次的战果。

三天后,美国空军发起了代号为“SpringHigh”的报复空袭行动。

他们计划使用48架F-105型战斗轰炸机对S-75萨姆II型防空导弹阵地实施毁灭性打击。

不过北越军队似乎早已预见了美军的这一招,在击落美军战机之后,真正的S-75萨姆II型防空导弹已经迅速撤离之前被美军侦察到的阵地。

同时在其周围部署了大量的防空高射炮,而在原来的阵地中他们用1:1的假目标作为诱饵来引诱美军空袭。

但美军对此变化则全然不知,48架F-105来势汹汹,刚刚抵达目标附近,北越防空火力全开,四架F-105就被瞬间击落,剩下的战机有一半被击伤,在脱离防空火力之后,在降落时还有一架F-105战机因失去控制而坠毁。

也正是因为萨姆二型防空导弹在北越的出现,才促使美国空军多方下注:

一方面促使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下定决心打造出了能够规避地空防空导弹的SR-71“黑鸟”极高空高速侦察机。

另一方面就是发展无人侦察机,尽可能的降低人员损失。

在战争初期,S-75萨姆II型防空导弹单发杀伤概率高达70%,美军的战斗机飞行员可是交足了“学费”。

多次交锋之后,美军飞行员总结出来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有效”的规避SA-2导弹的方法:

在机组人员接收到导弹来袭警报后立即向导弹来袭的方向俯冲过去,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猛地将战机拉起,这样做就是为了让战机进行对手无法预判的机动动作,从而规避导弹的攻击。

除了战法上的改进之外,空军开始在战机上加装更多的雷达信号警告器来应对S-75萨姆II型防空导弹。

在1965年底,所有的F-105战斗机就开始全面配备雷达信号警告接收器,这种装置可以通过圆形示波器上的指示灯闪烁速度来提示SA-2导弹的距离,并且能够侦测到敌方雷达站的位置。

空军还在F-4战斗机上配备的QRC-160吊舱,它可以干扰SA-2导弹的指挥雷达。

为了消灭S-75萨姆II型防空导弹,空军专门组建了一支名为“野鼬鼠”的部队,使用经过特殊改装的战斗机对北越的S-75萨姆II型防空导弹阵地进行毁灭性打击。

1965年12月,“野鼬鼠”部队使用改装的F-100F“超级佩刀”战斗机,第一次使用机炮和火箭弹成功摧毁了一处北越S-75萨姆II型防空导弹阵地导弹阵地。

此后F-105以及后来著名的F-4战斗机均被改装,配备上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成为了专用攻击防空导弹部队的“野鼬鼠战斗机”。

在双方的“博杀”间,SA-2导弹的击落概率也随着美军装备的迅速革新而降低了,刚开始是北越方面使用导弹击落一架美军战机的换算比为18:1,第三年的时候这个比例变为了57:1。

到1968年他们需要发射大约107枚导弹才有可能击落一架敌方战机。

相比有人战机在地空导弹下的巨大损失,无人战机可谓是在初露锋芒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巨大的优势。

在战争期间,吉安尼斯·马尼亚蒂斯所在的美国空军与“洛克希德·马丁”联合无人驾驶飞机实验室研制的AQM-34“火蜂”侦查无人机发挥了巨大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