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李治的第一次穿越(1 / 2)

到了太安宫。

萧奕也没有放下小兕子。

只觉得手中的小人儿不重,还有一股清香,呼呼地吹着风车,很是可爱。

历史上的小兕子自小就体弱多病,十二岁的时候病逝,让李世民痛苦万分。

皇家之女,有时候,也并不是能够真正享受着荣华富贵。

“坐吧。”

萧奕直接坐在了自己的躺椅上,对站着的李世民、李承乾示意道。

身边的宦官连忙去搬了胡榻过来。

几人坐下。

李世民就率先开口问道:“仙师,我记得上一次,仙师说过要成立一个官署,行监察天下之事,不知……?”

经过了十二年的励精图治,大唐也确实有了盛世的样子。

历史上,这时候的大唐也算是政吏清明。

但是,那不过是后人经过史书了解的这个王朝,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贞观之治,主在朝堂。

真要是政吏清明,贞观之治一共二十三年,也不会出现一些地方上的谋反了。

不说李承乾、李佑、李元亨、侯君集等人,就是这地方上,也有不少谋反之事。

通过这些在历史书上简短的记载来看,贞观之治其实也不过是相对来说。

在大方向上,整体实力上,贞观之治确实是一个难得的盛世。

可若是用一个放大镜来看的话,贞观之治也并不能完全算得上是政吏清明,可能贪墨之事比大明洪武还要多很多。

萧奕所说京察天下,一个是为了削弱世家大族,还有一个,自然也是为了政治贪官污吏。

抱着小兕子,听了李世民的询问。

萧奕刚准备作答,却又是一顿,想了想,已经去过永徽六年,见了高宗李治。

系统任务是辅佐大唐的十个皇帝,既然如此,何不让他们都聚在一起,也好一起听课,免得一个国策,还要讲个十遍八遍的。

“等一会儿。”

“我去带个人过来。”

说完,把小兕子交给了身边的武才人,说道:“你帮我抱一会儿。”

武才人连忙接过小兕子。

一道彩虹出现。

“唰”的一声。

萧奕消失不见了。

小兕子、小李治、李承乾、武才人、宦官宫女,都是瞪大了双眼,看着那还在摇晃着的躺椅。

仙师……消失了!

李世民倒是习以为常了。

……

永徽六年。

大明宫。

李治正在批阅奏章,两税法、以工代赈之法已经商讨完毕,也订好了策略。

他打算明年改年号,然后开始全面实施两税法、以工代赈之法。

经过了户部的测算,若是两税法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大唐国库将会更为充盈。

而以工代赈实施,他们就能够完成运河贯通,并且开始拓宽长安至洛阳的官道,甚至是还能在渭水、灞河之上架桥,联通南北。

为解决长安粮食之隐患,做出巨大贡献。

特别是曲辕犁的出现,可以提高开垦的面积,节约耕牛,实现粮食增产。

李治听完这个推算,激动的一个晚上都没睡着呢。

现在就盼望着两税法、以工代赈,还有曲辕犁的推广。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自从那一夜过后,他这个皇帝是越做越稳。

以前,处处谏言,让他下不来台的褚遂良、于志宁等大臣,态度也好了很多。

舅舅长孙无忌也没有那般的强势,得理不饶人,让他非常为难和愤恨了。

他也从未想到过,摆在自己面前的几座大山,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搬走了。

就在这时。

外面电闪雷鸣。

李治连忙抬起头,就见到萧奕站在门口。

他连忙起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