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过年42(1 / 2)

其实,这个年代过年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欢快。

上个十年,全国普遍建起了以村为单位的集体食堂,这种状况延续到了60年代初。

所以那时过春节,典型的景象是:

各生产队的大街小巷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贴上新春联,挂起伟人像,大街上吊挂着五颜六色的标语,除夕夜各生产队集体食堂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大家放开肚皮,拼命地吃,想将一年来亏空的油水,都一下子吃回来,会餐之后,社员们还领了羊肉馅回家包饺子。

年初一,天刚蒙蒙亮,震耳的鞭炮响起,这时公社干部到烈属和军属家里贺年,男女社员们挨门串户,互相拜年,小龙、高跷、丑车、跑驴表演也上了街。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城里的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

有条件的各单位也有组织文艺晚会,大年三十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各自拿出拿手的节目,倒也欢乐祥和。

而到了70年代,上面又是“强调”又是“要求”,要过一个隔命化春节,春节之际要狠抓隔命,猛促生产,高门儿大嗓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上再动手。

这叫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

甚至南方一些地方,初一要植树,初二要积肥,生产不能停,劳动最光荣。

在这个口号震天响的年代,除夕夜的城里到处冷清清、静悄悄,只有红旗满天飘,没有鞭炮,没有团圆的年夜饭,没有联欢会。

典型的过节场面是,一家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吃年夜饭,桌上,一块砖用红纸包着,上面端放着一尊瓷烧的伟人半身像和左右两只摇曳的红蜡烛,还有素菜和一盘白菜包的饺子。

而这些,在光字片也是常见的景象,唯独有一家人例外。

老周家也是冷冷清清的,毕竟家里大半数的成员都在外地,看女儿的看女儿,入洞房的入洞房,家里就只剩下李素华和秉申、秉昆两兄弟。

不过要是看到这一桌满满当当,鸡鸭鱼肉摆满整个方桌的场景,恐怕就没人心疼他们了,有的只有羡慕嫉妒...可能还有恨!

凭啥啊,凭啥你家过年这么多肉?这么多油水?还让不让人活了?

没办法,任何时代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穷,那肯定乐呵呵的都高兴,毕竟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差不多,别人家也没什么可羡慕的。

但谁家要是多吃两盘肉,谣言必然飘漫天。

家里有漂亮闺女的,就得说人家搞破鞋;家里有当小兵的,肯定说他拍领导马屁。

所以低调点,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年,是老周家今年过春节的‘口号’,周秉申想的,李素华认可的,周秉昆负责执行的。

不过这小子看似闷不出溜,显摆的心可一点不比别人少,这不,饭还没吃两口呢,他一面观察着老娘和三个的眼色一面开口:

“哥,娘,那啥,就是吧,我有几个朋友,单位同事,还有赶超国庆他们想在过年期间一起聚聚,他们家的情况你们也知道,家里养只鸡都费劲,别说钻进去几个大活人了。

我这不想着咱家地方敞亮,过年这些菜也吃不完,到时候能不能让他们来家里,我们几个好好热闹热闹,正好也给家里添添人气儿。”

李素华还没来得及表态,周秉申不禁笑道:

“你小子还挺会说?从哪学这么一招,学会绕着弯求人办事儿了。”

周秉昆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后脑勺:

“别提了,哥,为这事儿我琢磨好几天,各种话颠倒来颠倒去,感觉怎么说都不合适。”

“呵呵,你小子,都是一家人,有啥不好意思的?”在周秉昆脑袋上胡乱拨弄两下,转头看向李素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