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 / 2)

徐小溪骑上电动车也回去了,先简单的吃了顿饭,就拿上两个洗干净的塑料大袋子去了小院子里,刚刚过了中午,秋冬的季节,白天的时间也变短了,大家都不会像夏天一样午睡很久,有些都不会午睡了,外面门口都坐着的有人,不过大家即使坐着,也都不闲,手里要么就是拿着东西在弄,要不就是纳鞋底,给孙子辈的做衣服,小孩的棉袄,连体棉袄,还要画样子,裁剪,这样的衣服其实是根据小孩子的具体的身高来做的,穿上正正好好的,会更舒服,比买的会更合身一些,不过现在也很少有人会穿做的衣服。

徐小溪走过去还都跟邻居们打了招呼,到一楼借了朱老师家的电动三轮车,那一袋子粮食有一百多斤,她电动车带过去是不太现实,而且打出来的面一般有一袋半。

朱老师把钥匙给她。

“你这还挺快的。”

徐小溪原本想着昨天下午就行的,笑笑,“这两天天气好。”

朱老师也觉得是的,她还要去六楼老王家套被子呢,剩下的少,家里客厅能铺开,也就没弄到外面来了。

徐小溪骑上电动车去了小院子,把晾干的小麦都全部装到干净的袋子里,一个袋子装半袋,这样她也能搬上车。

江县因为打粮食的人少了,打面的店也变的少了,距离这边最近的骑车也要十五分钟,她还是问赵奶奶打听来的地址呢。

打面坊就在一个胡同口,人来来往往的,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段,她把电动车停在旁边,店里就一台机器,前面还有人在打面,她就在后面等着。

老板大概年纪六十多岁,穿着是深蓝色的褂子,脚上还是做的布鞋,打面坊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机器也是像经常擦拭的,很干净,是个很理事的大爷。

前面那个客人像是跟老板是认识的,俩人年纪看起来也差不多大。

“你这店要开到什么时候啊?”

“一直活着就一直开,还有好些人是过来打面的。”

徐小溪站在旁边就听见这两句。

老板才看到徐小溪,本来以为她是到旁边店里买东西的,谁知道一直盯着这边看。

“小同志,你是来打面的吗?”

徐小溪笑着点头。

老板没见过徐小溪,来他这里打面的都是老主顾,也都年纪大了,很少有年轻人过来。

“行,这一会就完事。”

徐小溪看上面显示的价格,打面粉是分重量的,一百斤差不多就是十块钱,然后如果打出来的麸子不要可以卖给店里,这个麸子可以回家加水搅拌喂鸭子,鸡,鹅,猪都行。

老板先把徐小溪的两半袋面粉给扛下来上称称重,差不多一百一十斤。

“给十块就成。”

徐小溪拿出来手机就扫了墙上的付款码。

前面的打好,还需要稍微晾凉才能装袋。

老板自己把徐小溪的两半袋粮食先倒进去,然后就等着机器自动来打面。

上一个客人结完账把麸子也给装走,他家里是养的有鸭子,就不卖了。

徐小溪等了没一会后面就又来个大娘也是骑的三轮车,上面装了两大袋子的面。

“老板,我来了,今个打的面多,马上等着过年,我们家人都从外地回来,这包包子,蒸馒头的,都不够吃。”

老板上前过去帮忙,他跟这个大娘也认识,自然接话。

“你家闺女儿子都回来,大概啥时候到家啊?”边说话边搬粮食。

大娘心情可好了,“老大一家估计腊八就能到家,说是那会工地就没活了,差不多就能回来,闺女要上班上到除夕前两天,说是公司规定的,每年都这样,我让她换个地方干,她跟我说到哪里都一样,这也是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唉,谁知道啥是法定不法定的,问的烦了,就说我啥也不懂,我也不敢再问,不过前两天又说有年假,估计能早点回来。”

说到最后能早点回来她笑的特开心。

老板也知道她家的情况。

“这确实是你不懂,你闺女是上到大学的,去到人家公司里上班都是有章程的,法定是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跟你儿子在工地上的不一样,工地上干一天是一天工,上班那是假期也有钱拿,知道了吧。”

大娘似懂非懂,反正她也管不着,只要孩子能早点回来就成。

“我闺女就最爱吃我做的手擀面,还有炸的糖糕,红薯丸子,我寻思这在面粉厂买的面粉擀出来的不好吃,我就特意这两天就开始淘洗粮食,还是自家打的面吃着香。”

老板也点头,“可不是,一到年底,我这打面的人就多,幸好你来的早,不然还要排队。”说着话就把两大袋小麦给称好了重,“一共两百多斤,给我二十块钱就成。”

大娘点头,这会才看到旁边还站着的一个小姑娘。

“姑娘你也来打面?”

徐小溪抿嘴点点头,“是呢,大娘。”

大娘笑呵呵的,“打的面好,就是费事一些。”

徐小溪倒还好,淘洗粮食的过程是慢悠悠的,也不觉得累,她还能发发呆,安静一会,也不用说话。

大娘揣着手靠在自家的三轮车上。

“老梁,你知道前门胡同的炸豆皮炸牛筋面的小江两口子,今个开门了,我明天准备去炸点豆皮回来存着,我们家里人都喜欢吃火锅,也要涮豆皮。”

江县因为地理位置气候各方面的原因,又生产小麦,所以面食一直都占日常生活的主导地位,当然江县政府在自己的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岗位上面也一直在努力。

江县东区有两个食品大厂,民以食为天,一个是手工水饺生产厂,另外一个就是辣条厂,在江县下属的乡镇企业中不缺乏方便面厂,挂面,素食包子这样的。

徐小溪站在一旁有些心动,记得在何姐摊位上卖的辣条。

“大娘,那个能现炸牛筋面跟豆皮吗?”

大娘看小姑娘跟她说话也很热心。

“可不是,小江两口子那个摊子是接的他爸妈的,前几天说是不想单干要进厂,可现在又觉得进厂不自由,这不折腾了一出,又回来了,都是新鲜的,放心。”

徐小溪又仔细问了地址记了下来,这会面也打好,她把麸子卖给了老板,面粉装到来盛小麦的袋子里,都是干净的,扎好口,老板跟大娘都帮忙给她抬了上去。

“谢谢。”

大娘摆摆手,“谢啥,不客气。”

徐小溪开着三轮车就去了大娘说的地方,看门口像是是个比打面坊还要小的门店,老板是两口子,大概跟何姐差不多大。

“你好,我来买豆皮跟牛筋面。”

男的有些胖,个也不多高,戴着眼镜,只看了一眼就又转头忙乎自己的。

女的扎着长头发,穿戴着围裙,圆圆的脸上,大眼双眼皮,看着就面善。

“来了,妹子,要多少豆皮跟牛筋面。”她随手就拿起来小本本还有自己围裙前面兜里的笔。

徐小溪看这个小店里面还有个门口,打开里面就是个大院子,生产出来的都已经挂在院子里面扯好的绳子上。

“每样两斤吧。”

老板娘笑着应了一声,“妹子,进来等一下,都是鲜榨出来的,在后面晒着呢,我给你装好你带回家接着晾上就可以。”

徐小溪点点头,两斤豆皮加两斤牛筋面总共十五块钱,她接过来袋子提着放在车兜里,到楼下的时候邻居们都站着玩呢,这会外面可是舒服,三轮电动车停到朱老师家的小车棚里,住在一楼就是比较方便。

朱老师她们也都看到了,过去帮忙,总共打了一袋子半的面,挺沉的。

“小徐,我来给你抬着。”

徐小溪自己能搬动半袋的,但一整的大袋的就费劲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