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小鹿钰儿67(1 / 1)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人生恍若白驹过隙。许逊修为日益精深,已至出神入化之境。夜阑珊,凉月清辉透过半掩的窗棂,晨露如珠,于清风中轻曳摇摆,晴川之后,霁色微展。少年携弓行猎于山间,青带飘扬,英姿勃发,早脱童颜,剑眉星目,气宇轩昂。草丛间,少年伏击,注目瞄准远方猎物。

恰在此刻,慈眸鹿母忽掠而过,少年紧随其后,弩箭早已离弦。鹿母顿足回眸,目中带泪,似有哀求。少年见其腹中尚怀小生,心中一震。然箭已发,悔之晚矣。鹿胎坠地,母以身蔽崽,而终。鹿崽跌跌撞撞,迷茫凝望,茫然舐血中之母。少年心生感悟,折弩而归。梦醒时分,许逊瞪目,窗外宁静,唯闻风声摆动茶叶。童年往事,频现梦境,今晨,梦见鹿崽幻作佳人,面容虚渺。

连夜制茶,许逊不觉成眠于紧压工坊。梦中醒来,夜色尚深。更衣起身,茶工们亦纷至沓来。紧压茶之法,乃为远方久藏,品质愈厚。红黑之茶,方为此法适宜。昔日玉山误以此法紧制绿茶,而今许逊指导下,绿茶得以其适宜之法存放,红黑则转而为饼。

质量渐进,茶山积叶如云,然销路未决,茶农忧心。询许逊曰:“天师,茶滞销何解?”许逊含笑,答曰:“勿忧,吾有良策。”郭璞问计,许逊却只是含笑不语,挑起众人好奇心。郭璞作状可怜,学犬索宠,许逊一笑,茶农亦笑,忧愁顿释。

许逊含笑之中,似藏着深谋。过了片刻,他方才开口:“茶,非单纯之物,它承载着情感与文化。吾意将茶与诗歌相结合,以文化之名,扩展其销路。”

言罢,他取笔沾墨,挥洒于宣纸之上,每一张茶饼之上,均附上一首诗,讲述茶的故事,描绘茶的风韵。茶农们闻之,皆感豁然开朗,纷纷效仿,茶香之中,诗意渐浓,人们不仅购买茶叶,更是为了那一份扣人心弦的诗意。

茶销之路,因而渐宽。许逊的茶铺,名声远播,人们来自四面八方,仅为一尝那被诗歌点缀的茶。不久,他的茶铺成为了文人雅士讨论诗文之所,茶饼上的诗也成为了人们比较品味的一种方式。

于是,许逊不仅以茶为桥梁连接了商贾与文化,也让茶农们找到了新的生机。而那只小鹿,无意中教给了许逊一个道理——万物皆有灵性,待之以心,方能得其真意。许逊时常思忖这个道理,他的茶,也因此而更有灵性,更被世人所喜爱。

随着许逊茶业的兴旺,他的茶馆也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诗人墨客常常慕名而来,品茶之余,挥毫泼墨,留下一首首佳作,使得茶馆内文气更盛。许逊的名字也随着这些诗作一同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赞誉的对象。

而许逊本人,则更多的时间是在寻思茶文化的深层意义,并将这种文化理念渗透到他的茶艺之中。他不再只是制茶,而是在追求一种茶与心灵的和谐。在他看来,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行,一种悟道。

日子一天天过去,茶馆里不仅有品茶论道,更有人在这里谈心说梦,交流人生的感悟。许逊常常静坐一隅,聆听着人们的故事,有时候会与人探讨人生哲学。人们都说,与许逊一同品茶,能够让心灵得到净化。

终有一日,远方来了一位蜀国的商人,他听闻许逊的大名,特地前来求茶。见到许逊后,他谈起了自己的故乡——那里山清水秀,但却因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他希望能将许逊的茶带回蜀中,用这茶文化去安抚人心,以茶会友,用文化的力量去缓和战乱带来的创伤。

许逊闻言,深感责任重大。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上的交流,更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他决定亲自前往蜀中,去感受那里的山水文脉,以此来调配出一种更适合蜀中人民饮用的茶。

在蜀中,许逊用了数月时间,走遍了大山小溪,品尝了各种水质,最终制出了一款新茶。这款茶香气浓郁,味道回甘,据说能够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暂时远离战火的硝烟。蜀国的人们喝了这款茶,都觉得心情舒畅,仿佛真的远离了战乱。

许逊在蜀中的这段时间,不仅让他的茶艺更上一层楼,也让他的名声在蜀中大地上迅速传播开来。他用心制茶,用情待人,不仅赢得了蜀中百姓的敬爱,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视起茶文化的内在价值,茶,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饮品,而是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传递文化的纽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