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只把大秦当暴秦(1 / 2)

泗水河畔,秦军在岸边筑起了高台,搭起了木架。

木架上面,一排排的绳索连接在入水打捞的人身上。

已经有不少的黔首和刑徒在为始皇帝搜寻并打捞九鼎了,他们打着赤膊,伸手拽一拽腰间的绳索,待确认了足够结实之后,便一跃跳入奔流的泗水之中。

每个人,大概要在水中搜寻一刻钟。

时间到了之后,不管有没有收获,都会被秦兵拉上岸。

而有的人,可能水性不好,坚持不到一刻钟便被拉了上来。

秦兵会上前训斥,并让太医为其检查身体。

倘若有恙,太医便当场施治,而倘若无碍,秦兵便会直接赶走那人,但也会有饼子送上,算是不让人白忙活。

一切都进行的热火朝天却又有条不紊。

赵延看了片刻,算是印证了自己心中的猜测。

大秦,或者是说始皇帝根本就不是传言般说的那种残暴不仁、草菅人命的人。

之前在沛县的时候,借助着与萧何曹参等人的关系,赵延读了不少秦律。

秦律事无巨细,倒的确是非常的严苛,其细到了连老人在街上摔倒,扶不扶都有明确的规定。

得扶,不扶就是触犯了秦律。

后世都是以道德来进行约束的东西,到了大秦,却是以律法来进行约束的。

其严苛的程度,可见一斑。

但在秦律之中,却鲜有烹、戮等死罪,连关押的说法都没有。

那秦律是如何惩治罪犯的呢?

秦律讲究的是重罚,虽死罪不多,但罚款多,徒刑重!

比如与赵延一同来打捞九鼎的五位刑徒,他们就触犯了秦律,倘若不是碰上了“泗水捞鼎”的好事,他们是要被送去长城的。

最短的都要修筑三年的长城,其中的劳苦,不言而喻。

简单来说,赵延以为秦律虽严苛,但对待人命,却极其的重视。

除谋逆、群盗等重罪之外,几乎没有死刑的存在。

如此,赵延的心里便又多了几分底气。

看着眼前的场景,再联想他临行之前,沛县百姓们的反应,赵延觉得可笑的同时,也不禁有些忧虑。

“暴秦”之说,在山东之地可是根深蒂固的啊。

哪怕是有秦律可作为大秦非是暴秦的明证,也依旧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

始皇帝欲在泗水打捞九鼎的传闻一出……不就多数人都以为此时去泗水捞鼎那就是在送死吗?

他们真正惧怕的,其实非是泗水,而是暴秦!

赵延不知道这种观念具体是怎么形成的,也许是秦军勇猛,还爱杀俘?也许是秦人野蛮,不通人情?

赵延非是历史学家,并不想深究其原因,但他却是清楚的知道,正是因为“暴秦”之观念的根深蒂固,才在始皇帝死去之后,彻底的动摇了大秦的根基。

大秦二世而亡,固然是有二世皇帝胡亥不成器以及奸臣赵高祸乱朝堂的原因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