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2 读《论语》67(1 / 1)

回宿舍后,刷牙、洗脸、泡脚,泡脚的时候看完了小说更新。肚子还有些饱的感觉,大概是晚饭面汤喝多了,又一直灌水。既然这样,就不必那么早睡。

《论语》的阅读是时候推进了。

第三篇《八佾》,启动!

-----------------

3.1“八佾舞于庭”:这里“佾”表示一行八人,所以八佾就是64人,这是天子之礼,诸侯是六佾,大夫是四佾;季氏作为大夫用八佾,表明了他的“不臣之心”,孔子说的“是可忍也”中的“忍”,我对照了一下杨先生的注释和网上的补充说明,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狠心、忍心”;如果直译可能有些跳跃,所以可以理解为季氏有不臣之心,有弑君、谋逆之心,对这样的事情孔子是“痛心疾首”,十分反对的;反映了孔子对“礼”的维护。

3.2“三家者以雍彻”:这则涉及到《诗经》的知识了,《雍》是《诗经·周颂》的一篇,是天子祭祀的时候“唱”的,这里也是孔子讽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违礼;后面就是孔子引用原文来“怼”他们的,说《雍》里有一句“诸侯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这一句在他们的祭祀场景哪里能用得上呢?

3.3“人而不仁如礼何”:这一则我感觉怪怪的,似乎“因果”反了;后面又查了一下别的说法,才明白这又是孔子的讽刺之语;好家伙,这一篇前三则都是阴阳怪气;现在我明白了,这里孔子就是想强调,“仁”是内因、内在的驱动,如果没有“仁”反而守礼,就是徒有其表。

3.4“林放问礼之本”:孔子高度赞扬了这个提问“大哉问”,然后又用否定的方式给出了他的回答:与其追求奢侈不如简约务实,与其仪式上办得好不如内心真正的悲戚;这里同样也是孔子对“内在”的一次强调;另外这里的“易”的注释比较特殊,解释为“办的妥帖”。

3.5“夷狄之有君”:这则可以有两种解释,关键看“如”的理解,其一理解为“若”,那么就是对夷狄君主的赞扬,是一种羡慕;其二理解为“比得上”,那么就是对夷狄的嘲讽了。

3.6“季氏旅于泰山”:“旅”表示祭山,这个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以做,是一种僭越;“救”的意思是阻止,孔子让冉有(冉求,子有)去阻止这个违礼的行为,因为冉有当时在季氏手下做事;冉有表示无法阻止后,孔子又开始讥讽了“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知礼”(没有拒绝)。

3.7“君子无所争”:讲了射礼,放在今天就是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3.8“子夏问曰”:经典《诗经》名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过这里还多了一句“素以为绚兮”,杨先生认为可能是逸失之句;这句话孔子的解释,或者说概括很有意思,他说脸好看了笑起来才好看,眼睛黑白分明(我想不到别的词了)才又有生动的眼神(“盼”的意思是黑白分明),有了白色的底子然后画上绚丽的纹理。子夏很能发散,他把这个道理类比到“仁”和“礼”的相互关系上,孔子听了都表示深受启发;子夏成为又一个“始可与言诗已矣”的弟子。

-----------------

今天就先读这8则吧,睡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