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不枉七尺之躯来此人间一趟54(1 / 2)

“臣不怕。”王越抱拳大声道。

朱棣点了点头,“永乐一朝有不少将领都是以文取士,再入督察院或兵部,看来你是想走这条路了,可是本汗还是舍不得让一个文官上阵杀敌啊,脱脱不花与毛那孩的联军在本汗看来不过土鸡瓦犬,此战若是战死了一名文官,那本汗的损失可就大了,王越,你回去吧,本汗记住你了。”

朱棣说完就骑马准备离开,不想王越却再次拦在朱棣马前,“大汗,臣其实并非文官。”

“怎么,莫非你是武将不成?”见这家伙几次三番的阻拦,朱棣不由冷声质问道。

“大汗,臣前只通过了会试,按照大明科举制度,殿试需每三年举行一次,下次殿试需等到景泰二年,所以臣其实并非进士。”望越答道。

大明的科举制度一共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乡试,即地方选拔考试,每年由各县举行一次,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诗、书、礼、乐、刑、律、算、数和兵法等。

通过乡试者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则是大明各省的选拔考试。

考试内容与乡试相同,通过会试者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则是大明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级别选拔考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考试内容除了乡试和会试的内容外,还包括了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知识,通过殿试者可以获得进士的称号,成为大明的官员。

朱棣稍一思考,就明白这王越为什么明明还没经过殿试,就被当作农官给他送到草原上来了。

原因估计和池城一样,在大明没啥背景,所以就被挑选出来扣个农官的头衔送到草原来了。

“可就是这样那本汗也舍不得啊,赶快回去,莫要耽误了本汗的军机大事。”朱棣呵斥道。

“大汗,臣在传授十千营耕地技术时,曾听一位百夫长说大汗您有万夫莫当之勇,在大明京都,大汗您也曾百骑劫营,事实证明您确实是万人敌,不如大汗您考验臣一下,若臣勉强能跟大汗您过上几招,便请允许臣上阵杀敌如何?”不想王越却还是阻拦在朱棣战马前道。

“放肆...”袁彬立即大声呵斥。

“且慢。”朱棣却一挥手,他是真对这个执拗的农官来了兴趣,“袁彬,把你的战马跟兵器先借给他,本汗试试他有几斤几两。”

“谢大汗。”王越顿时大喜。

“大汗,何必与他浪费时间。”袁彬则急道。

朱棣摆了摆手,“王越,本汗看得出你的拳拳报国之心,既然你这么自信,那希望一会动起手来你不是一个草包,只要你能在本汗手上撑住十招,那本汗就准你披甲从戎了,要是十招都撑不住,以后就再别提什么要上阵杀敌的事了。”

“是,大汗。”王越朝朱棣一拱手,随即就看向袁彬,“袁将军,还请借您的兵甲战马一用。”

“哼。”袁彬冷哼一声直接翻身下马,将挎在腰间的大刀丢给了王越。

很快,王越就披甲上马,“大汗,臣准备好了。”

朱棣也不含糊,拔出长刀就拍马朝着王越冲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