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国运46(2 / 2)

只能说没任何一个男人能够拒绝名留青史的诱惑。

等池城离开后,袁彬终于再也忍不住了,他压低声音道:“大汗,我们汉人钻研了几千年的耕种技术,真就要这么传给瓦剌了吗?”

“什么传给瓦剌?这不是我的屯田军吗?”朱棣面无表情道。

“可是他们都是胡人,到时候其他的胡人也会有样学样,不出十年,草原上就会到处有人开垦农田。”袁彬忍着怒火低声道。

“不会的,你不了解草原,他们没那么多的良田去开垦。”朱棣叹了口气,他倒是希望袁彬口中的现象会出现,但那是不可能的。

袁彬瞪大双眼,他很想说一句我不懂草原,难道你就懂吗?

“这件事情你就不用管了,接下来你的任务也非常重,这一万屯田军我可就交给你了,袁彬我封你为少将军,我要你把这支军队训练成能跟大明锦衣卫一碰一的天下精锐,这件事你办得到也要办,办不到想办法也要给我办。”朱棣道。

事实上朱棣真懂。

草原上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已经退化或沙漠化的土地。

整个草原上,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不到十公顷是可以种植或放牧的。

草原面积虽大,但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原,地势复杂多样,主要由山地、高原、平原和沙漠组成。

说是草原,事实上山地面积几乎占了总面积的一半。

另外大漠的沙漠面积又占了整个草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整个草原的土地资源分布极为的不均,总之整个草原大部分的地方,都是压根就不适合耕种的。

这也是为何朱棣一定要选择在亦集乃这个地方建城的原因。

亦集乃看似只有巴掌大一点的地方,但只要牢牢占领住这个地方,就等于至少控制住了近五分之一个草原。

只要汉化了这一个地方,那等于就是汉化了草原至少五分之一的国运。

是汉化,不是明化。

就算以后大明亡了。

下一个汉人王朝出现的时候,草原也照样永远的失去了五分之一的气运。

朱棣走到墙壁前挂着的巨大草原地图前,目光无比的深邃,仿佛看到了千秋万代王朝更迭后的景象。

袁彬看着在地图前负手而立的朱棣,嘴巴几次张了又张,但最后还是一抱拳,“末将定不负大汗所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