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独断朝野(1 / 2)

满朝文武都朝着武将行列最前边那个人看去。

于谦也怡然不惧,刚刚喊出主张南迁者该斩的人正是他。

兵部尚书战死,留守京城的兵部侍郎于谦,自然成为大明武将之首。

于谦怒指向徐珵,“混账东西,说的什么糊话,京都乃大明国本,一动则大势去,古人常言以史为镜,枉你读那么多书,难道看不透前宋的教训吗?还不给老夫滚下去。”

所有人都看向怒发冲冠的于谦,只不过每个人眼里的含义都不同。

王文、王直、胡濙等朝堂重臣脸上是火辣辣的,他们都是朝廷重臣,第一个站出来挽狂澜天倾的却是于谦。

可他们张了张嘴,却什么话也说不出。

为王朝续命是可留名青史,可若是没续成呢?

当于谦那一声喊出来,他肩上担的便是整个大明的命运和整个大明百姓的命运。

这责任太大了。

历史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评价通常是带有成王败寇的思维。

如果大明挺过这一劫,王朝得以延续,那么固守京城就是正确的抉择,那些建议南迁的人就会被钉死在耻辱柱上。

可若是大明没挺过这一劫呢?

明朝亡了,这些建议南迁的人,后人就会认为他们有先见之明,是于谦昏庸,错失了东山再起的良机。

此时瓦剌强而京都弱,一旦有一丁点闪失,于谦必将留下千古骂名。

徐珵则是满脸难堪,他看向于谦,“今日诸公是在朝堂共商国家大事,于大人,你难道要仗着兵部侍郎的身份,做那独断朝堂的权臣吗?”

珠帘之后,那个已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已成当朝太后的女人开口了,“兵部尚书战死,于大人身为兵部侍郎,自然就是兵部尚书。

倒是你徐珵徐有贞,哀家记得你是任翰林院侍讲吧,今日朝堂上所商讨的乃是军国大事,朝堂上衮衮诸公都没有开口,你一个从五品文官岂敢妖言惑众?”

徐珵是个文官,文官别的不行,嘴那都是相当的厉害,他当即就道:“太后娘娘,大明是不会以言论罪的,徐有贞只是提个建议,就算朝廷不采纳,微臣也罪不当斩,倒是那于大人,开口就是要以莫须有的罪名斩了微臣,此举可有将大明的祖训、大明的律法放在眼里?”

等了片刻,珠帘后的孙若薇都没有再说一句话。

郕王朱祁钰只好和起稀泥,“好了,今日是商议国事,就不要斩啊斩了,徐有贞你说说你的看法,于大人你也说说你的看法。”

能够站在这太和殿内商议国事的满朝文武,谁不是人精中的人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