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短暂的幸福(1 / 2)

那大概是还是在1891年的时候,当时应该还是光绪十七年,当时那个昏庸无能的满清政府,因为吸取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所以开始在胶东半岛设防。

当时的青岛还只是一个靠近胶东半岛的东部,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北与烟台毗邻,西与WF相连,西南与日照接壤的一个地方,所以当时的青岛还是被人称呼为胶澳的。

后来是因为老城区前海的一海个湾内有一座小岛,这个岛上常年的绿树成荫,终年郁是郁葱葱的,所以后来这个地方才根据这个岛的特点才改名为“青岛”。

后来到了1896年的时候,德国政府正式的向满清的总理衙门提出了想要租借胶州湾五十年的要求。

但是当时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北洋水师的满清政府,却少有骨气的,拒绝了德国政府提出的这个要求。

不过有句俗话说的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虽然德国政府当时还是比较忌讳停靠在威海卫以及刘公岛的北洋水师的,但是后来到了1897年的时候,德国最终还是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了青岛。

次年,也就是1898年,以李鸿章、翁同龢为代表的满清政府,还是在BJ与德国驻中国公使海靖签署中德胶澳租界条约。

随后不久,德国政府就开始在青岛迫不及待的修建了港口、铁路,同时也为今天青岛的沿海地区,留下了无数的德国建筑,甚至现在青岛老城区里遗留的部分当时德国人修建的排水系统,今天还在正常运行中。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青岛人都管下水井盖称呼为“古力盖”,这倒不是什么地方上的口音问题,纯粹就是德语的谐音。

后来到了1910年的时候,在德国人的建设之下,青岛已经从一个小小的渔村,变成了一个超越了天津的第一大港口,并且也成为了全国的四大轻工业和金融中心之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青岛就被人称为“东方瑞士”,而且青岛制造啤酒的水平也开始名扬四海。

所以今天的青岛啤酒和啤酒节之所以能够名扬四海,这也是和一百年以来的啤酒文化的沉淀和几代人的传承有关的。

不过当时的这个大时代的变迁,似乎是和姥姥家里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姥姥家当时是住在今天李沧区的晓翁村附近的,一百年前这里不叫晓翁村,因为当时村子的东场院有一家烧窑的作坊,所以当时这里被称为小瓮窑头,后来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慢慢的就被人们给叫成了“晓翁头”,尔现今的人们都管这里叫做“晓翁村”。

当年的晓翁村大约是在明朝永乐年间的时候,由王氏和崔氏两大家族的人从崂山东窑迁徙而来的。

后来这里的人除了烧窑以外,主要还是以世代务农为主。

姥姥出生的时候家里很穷,姥姥是家里的小女儿,上面还有一个哥哥,这个哥哥也就是我的那个舅姥爷。

据说我舅姥爷出生的时候,我姥姥的父亲还去村口的明真观里烧国香,目的是为了祈求上天梦赐给他一个有出息的儿子。

而当时的这个明真观,大约是在我二十几岁的又被青岛政府重新修复了,而这就是今天有名的沧口大庙,今天要是你们谁有兴趣去看看的话,可以乘坐5路、7路、24和302路公交车都可以直达。

当年也不知道是不是姥姥父亲的诚意感动了上天,居然还真就给了我姥姥的父亲一个有出息的儿子。

不过当时舅姥爷出生的时候,村里的一些神神鬼鬼的人还对姥姥的父亲说,这个儿子是个扫把星,他就是来找你们一家人来讨债的灾星,将来会害死你们全家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