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章:郑国渠,六国震动26(1 / 2)

半月以后,泾川瓠口举行了隆重的成渠放水仪式。

两岸青山,一条石头铺成的大沟从峡谷穿过。东西山塬挤满了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旌旗招展,鼓乐喧天。

瓠口幕府前的云车将台下,嬴政君臣们人人都在可着嗓子说话,尽管谁也听不见谁,依旧是乐呵呵地高声诉说着。

将近午时,水司马来报:瓠口之外的所有斗门、渡槽、跌水、过水、干渠、支渠、毛渠的交接口再次查勘完毕,无一差错;干渠两岸的迎水民众井然有序,只待放水。

嬴政得到报,向蒙毅挥手高喊了一句。

蒙毅立即会意,转身利落地走上将台,一劈令旗,将台前云车上的大纛旗左右三摆,漫山遍野的鼓乐喧哗便渐渐平息。

秦王嬴政率领着全体大臣,整齐地在将台后站成了一个方阵。

“吉时已到,秦王击鼓告天!”蒙毅洪亮嘶哑的声音回荡开来。

秦王走上将台,来到鼓架前,接过幕府司马递过的一双长长鼓槌,拱手向天,奋然高声道:

“秦王嬴政祷告上天:引泾入洛,开渠灌田,秦国庶民生计之根本。天公旱秦,逼我秦人与天争路,以血肉之躯奋力死战,方引得泾水东下。愿上苍护佑秦国,保我泾水滔滔,长流不断,关中沃野,岁岁丰年!今泾水渠成,依国人心愿,依天下通例,泾水河渠定名——郑国渠!”

随即,嬴政手中的鼓槌用力打上牛皮大鼓,隆隆之声震荡峡谷。

“秦王定名,引泾河渠为郑国渠——”蒙毅正式宣呼了河渠名号。

“河渠令开渠放水——”蒙毅继续高喊。

接着,一阵号角一阵轰鸣,隆隆沉雷从天而降,瓠口峡谷激荡起漫天的白雾黄尘,一股浓烈而又清新的土腥水汽立时扑进了每个人的鼻中。

两岸万千人众的忘情呐喊伴着龙口喷激飞溅的巨大雪浪,轰轰隆隆地跌入了瓠口,冲向了峡谷……

咸阳城,经过六年的发展。

比之昭襄王时期,不知道繁华了多少倍。

集市如棋盘,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各种店铺里有卖绸缎衣服的,小吃的,玉器玩物等,除此之外还有书店,粮油、肉食店,酒肆、客栈,当铺,甚至还有后世的钱庄。

当然,最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拍卖行。

毕竟有些东西不好估价,就只能拿来拍卖,价高者得。

因此,很多人一旦来到秦国,就再也不想走了。

秦国倒没有赶走他们,只是颁布了一道王令,主要意思就是,留下来可以,但此后必须穿秦服、入秦籍。

燕丹看着这繁华的咸阳城,感叹过后,心中的恨意更多了。

秦王之前还说,他们十年未见。

可现在大半个月,他一直把自己丢在馆驿,也不说来找自己叙叙旧。

听着耳边小贩的叫卖声,他只觉得分外刺耳。

“嬴政,你当真如此无情!”

燕丹心中暗道。

想起幼时,两人在赵国,一起打架,一起玩泥巴,还言说要做一辈子的好兄弟……

如今看来,他只觉得是那般可笑。

直到一阵脚步声传来,他才回过神。

抬眼望去,只见远处有一支百人队伍,正慢慢走来。

士兵身穿秦国的制式铠甲,脸上带着青铜面具,背上,则是制作精良钢刀。他们步履整齐,动作一致,所过之处,百姓自动站到两旁,直到目送他们远去,大家才会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事实上,这不过是负责巡视王城的士兵。

可身上那股子精气神,却比他们燕国的正规部队还要强上许多。

大秦欲吞天下,人尽皆知。

现在他们可以合纵攻赵,可是将来呢,秦是否会灭了他们燕国?

燕丹突然有些后悔跟秦国合纵了。

一支巡逻的小部队尚且有如此气势,要是几十万精锐尽出,天下谁人能敌?

而嬴政这凉薄的态度,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来之前,他还以为,秦国的水渠至少还要修上几年,可万万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竣工了。

秦国的高产粮食本来就不计其数,如今又有了这条郑国渠,今后怕是,六国的粮食加起来都没有秦国多。

想到这里,燕丹打算马上回国,将秦国的实际情况,告知山东六国,让大家提高警惕,商讨——合纵攻秦!

“立刻收拾东西,我们回燕国!”燕丹看向身边的侍从。

侍从微微一愣,诧异地道:“太子,我们难道不谈了?”

“少废话,走!”燕丹狠狠瞪了他一眼。

咸阳宫书房

一身文官打扮的蒙毅走了进来,回报道:“王上,燕国太子姬丹带着侍从走了,似乎是返回燕国……”

嬴政放下手上的毛笔,说道:“如此沉不住气?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那合纵之事?”

“虽然与燕国合作对我们是有利的,可他们而今反悔,合纵之事就此作罢。没有他们,大秦一样灭了赵国,寡人就是要让姬丹看着,他做了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

的确,燕丹这个人物蕴含了太多华夏品质:隐忍、侠义、深谋远见,有人觉得太子丹急功近利,不听太傅劝说,但当时六国都被秦国打爆了,军事力量受创,危在旦夕,有威望组织合纵的人更加没有,如果真的按太傅的想法来做,先不说六国互相猜忌根本就没条件合纵,光是时间就来不及,刺秦的的确确是当时唯一的办法。

说什么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是在双方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的,当时的燕国要是韬光养晦,那就是等死,毕竟秦国恢复力比燕国强太多了,燕国恢复几十年都不可能达到足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力,而秦国只用了十几年就把六国灭掉了。

总体来看,燕丹为了燕国百姓谋划刺秦,最终闹得家庭分裂,恩师身亡。

所以,不能认为他的做法是错的,只能说,立场不同而已。

不是谁,都有始皇帝那超越时代的眼光!

“惊鲵!”

“在。”一身士兵打扮的惊鲵上前两步。

“让罗网散布消息,今日起,凡自愿入我秦地的六国庶民,皆为秦人!每家每户,皆可分得稻米50斤,面粉40斤,十枚金币;耕牛,土地,粮种,肥料皆有官府负责;另外,所有入秦的家庭,免赋税一年!”

连着种了六年的高产粮食,如今秦国的粮食储备,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恐怖的程度。

倘若不是嬴政跟系统精灵要了几十个“纳戒”用来储存粮食。大批的粮直接就发霉腐烂了。

如今加上这条这条郑国渠,纵然有再多的六国流民,秦国也能把他们安置妥当。

嬴政也不用想历史上那样,灭六国,用了整整十年。

“诺。”惊鲵应了一声。

很快,秦国接纳流民的消息在山东六国扩散开来。

得知这个消息后,韩、楚、魏、燕,四个国家的穷苦庶民,纷纷入秦。短短一年半,已经有将近十四万人口,进入了秦国的领土。

至于另外两个国家。

赵国:因为十多年前的长平之战,与秦国之间是世仇,哪怕是死在赵国,庶民也不可能入秦生活,更别说是入秦籍。

齐国:注重商贾,国家本来就富庶,根本没必要入秦。

国家人口大肆流失,这无疑是切在了六国贵族的大动脉上。

后世,有一个定律叫做“二八定律”,意思就是,社会上80%的人是穷人,20%是富人。

穷人创造了这个社会80%以上的财富,供养着20%的富人。而富人所做的事情就是用建立各种手段、规矩防止、阻止穷人获得财富,所以穷人会越穷,富人会越富有。

哪怕在古代,这个定律也同样适用。

六国贵族有钱、有势、有土地,可少了这些庶民为他们打工,再多的土地有什么用?

一时之间,六国贵族怨声载道。

赵国,龙台宫

“启禀大王,近几个月,楚、韩、魏、燕之民分分逃往秦国,四国之中,有不少贵胄对秦是怨声载道。赵国目下,不可迟疑,应该尽早合纵五国,出兵伐秦!”庞煖道。

庞煖,是战国末年赵国将领,隶属纵横家,曾擒杀燕将剧辛以及合纵五国伐秦。

数个月之前,秦、赵一战,李牧将军重伤,赵堰赶忙请庞煖到军队坐镇。

在李牧将军伤愈之后,北边又传来的匈奴的消息,所以李牧只好前往雁门关驻守。

“可有赵人去秦国?”赵堰问道。

“赵、秦血海深仇,赵人宁死,也不愿意前往秦地!”庞煖道。

赵堰长舒一口气,满意地点点头,“好,我赵人还是有血性的!不像韩、魏,朝三暮四,恶心!寡人最看不起这种人,寡人跟嬴政,不共戴天!”

“大王英明!”庞煖拱手道,“以我赵国铁骑为主力,合纵列国,定然能长驱直入,直下咸阳!”

“庞老将军,秦国最近可攻打我赵国了?”一旁的郭开询问道。

“眨眼之间!”庞煖怒道。

对于郭开这些年的小动作,庞煖自然知晓,因此他对于此人,没有任何好感!

可谁让人家是丞相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