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1 / 2)

  【元武宗年间有官方统计,因为破产而从草原流浪到内地的蒙古百姓高达八十六万八千户,大家想想整个草原才多少人?】

  【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顺帝年间,黄河南北的流民已经多达五百多万,这还只是黄河周边,算上元朝统治内的所有地区,这个数字再加个零都有可能,】

  【要知道当时的人口顶天了也就□□千万,十个人里面就有两三个倾家荡产沦为流民,可见当时百姓的有多苦。】

  【元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早已辞官并屡召不赴的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因过于劳累死于任上。这位写过《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老人在临终前留下了一曲《哀流民操》,里面写道: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元朝身为中国唯一一个人口负增长的大一统王朝,这本身就已经能说明问题所在。怎么说呢,活该它短命。】

  第33章

  张养浩少有才名, 辞官归乡后朝廷七聘而不出,若非当时关中大旱,他不忍见百姓父子相食的惨状遍布关中, 他也不会再出任为官。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人如其名, 张养浩不在意高官厚禄,他在意的是百姓的疾苦,奈何朝廷已经救无可救,他耗尽家财累死在任上也于事无补。

  赈济救灾从来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没有朝廷做后盾,再怎么痛心疾首也起不到多大用处。

  张养浩积劳成疾去世时是文宗天历二年,距今还不到三十年, 老朱家的几位对这个人可能不熟悉, 李善长和冯国用听到这里却都是感慨颇深。

  “哀哉流民, 为鬼非鬼, 为人非人。”

  “张文忠公一心为民,可惜了。”

  【按照传统的观点,社会上士农工商四个群体各安其业互不干扰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统治者最希望看到的社会状态。】

  【流民的存在会威胁王朝的统治,流民没有土地朝不保夕,古代也没有追踪的手段, 官府也没办法管理他们,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流民数量少还好,一旦数量变多, 只要有人振臂高呼, 他们就会聚在一起为祸乡里,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流民问题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 而且往往和王朝的灭亡一起出现,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都会打击人口流动,即便不能将所有百姓都束缚在土地上,也会尽量减少流民的数量。】

  【元朝的流民问题不是王朝末年才开始的,而是从建立开始就非常严重。有资料统计,元世祖忽必烈的时候元朝的流民数量就能达到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五以上的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这还只是王朝建立之初的比例,大家想想那是什么概念?】

  朱文正鹦鹉学舌,“爹,什么概念?”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流民走投无路就会啸聚山林,只等一个契机就会揭竿而起推翻朝廷。”

  红巾军为什么能在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天的时间内号召几十上百万的百姓加入,还不是因为不造反就会饿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