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①-5章 学堂消息2(1 / 2)

沈跃林被沈舒泓幼儿老成的样子逗笑了,轻弹了一下儿子的眉心。

“人小鬼大,村长问过啦。温郎君说祖父曾祖父的志愿就是教书育人,即使流放也不改初心。他自幼由两位启蒙教养,想用长辈传授的知识践行他们的心愿,也算是一种传承。

温郎君还说,这几年他也观察了咱们村里的情况,很喜欢村里的氛围,所以才决定在咱们村办学堂。主要是启蒙,识字和教授基本的算数。”

沈跃林顿了顿道:“咱们村人太少了,也没有几个人识字,镇上和县里的学堂束脩也不便宜。村长认为能有人愿意在村里教书,只要不是心存恶念,对村子就是个机会。最起码能让更多下一代认字或者会算账,多少算些本事,以后说不定能去县城里找活计,总比大字不识,只能靠老天的脸色在地里刨食好。”

沈舒泓闻言点了点头,在古代能有读书学习的机会真的不容易。

兰风、半坡两个镇总共也就一个学堂,一位夫子,村里人都是靠天吃饭。还好这些年朝廷没加什么税赋,大家勉强能混个温饱,温郎君的提议的确戳中了村长的心思。

沈跃林瞧着儿子:“爹本来是想过几年去镇上夫子那里,半坡镇不近,总要你大一些才好。不过现在村里既然要建学,泓仔怎么想,要不要先去学一学?”

沈舒泓用力点头:“要去学,识字算数。”而且这个温郎君听起来有点意思。

不过,重点是——这里是繁体字,上次去镇上他都认识的字没几个!虽然不乐意啃古文,但总不好一直当个文盲吧,且读书后他才有机会和理由“重操旧业”嘛!

“哈哈哈哈,就知道我们泓仔有志气,泓仔将来也是读书人啦。”沈跃林大笑,起身举着儿子转了一圈,看着儿子挣扎挥舞的小手,笑得更欢快了。

转眼便到了六月中旬,各家的水稻都收割晾晒完成,但并没有时间休息——要准备种晚稻啦。

水稻收割后,土壤中的稻茬需要好好处理。要用犁深翻土地,将稻茬翻出压扁后放水泡田,1-3天后排水,将稻茬埋入土中,使其自然沤烂,再加上一些土肥,随后平整土地,待平整沉实后就可以插秧。

一套流程下来七八日便过去了,好在曲辕犁、秧马都已经出现,否则插秧一项便足够累人。沈舒泓跟着父亲,体验了一番夏收和抢种,虽然不似大人那般辛劳,但确实体会了一番“汗滴禾下土”,对目前的种植方式也更加了解。

就他目前接触到的有限的情况,大梁杂糅了各朝代的部分国情,细究下同哪个都不完全一样,有点神奇,农具方面曲辕犁、耧车、秧马、水车翻车等等都已经推广,还挺听村里人说十几年前各州府都征了劳役,修了许多水渠河道,连偏远的海州都没被落下。

不过虽然工具发展很快,其他方面却还是老一套。在善海村,化肥才刚刚开始使用,现在只有家畜粪便、腐叶、稻草等一种沤肥方式,大家也只知道种过大豆的土地改种作物会稍微提高一些产量,还没有绿肥这个概念。也是近十年才改休耕制度为轮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