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空间电站382(2 / 2)

“那……就我上去?”

“这还差不多……等等伱把我绕进去了,嘿!”佘院士此时只恨为什么大佬出国不带自己,航发委目前除了他没谁能压住林炬,结果每次来京城都没小事。

“包里还有的这些是什么?一起说了吧?”

“啊?那个啊,”林炬将敞开的公文包里剩下的文件拿了出来。

“长安科技大学忽悠了蜀川政府,准备搞空间电站,小项目。”

“……”

蜀川虽然每年吃中央的转移支付是第一,但整活的心态从未落下,加上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改制之后大大增强的自主权力,正在开始放飞自我中。

空间电站并不是个新颖的概念,70年代阿美就先搞过,但因为成本因素退出了,进入新世纪之后又捡了起来,但各国也在纷纷跟进。

2008年,天基太阳能列入国家重点研究计划,2014年国家发布了太空发电站发展规划及关键技术体系规划论证报告。

在原世界线中,2018年“逐日”计划启动,2022年的时候国内建成了一个试验性的天基太阳能发电-接收装置,并预计在2035年建成发电功率比肩三峡的空间电站。

相比于地面发电,太空发电的优势很多。

首先是辐射强度,没有了大气和云层的干扰,在3.6万公里静止轨道运行的太空电站太阳能板平均辐射强度是地球上的10倍;

另外静止轨道的卫星可以全天候接受太阳光,完全不会受地球自转和天气影响,可以全年持续供电。

根据各国的前期一些论证报告,地面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在8%到12%左右,而空间电站的效率可以做到35.5%。

传输到地面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微波和激光。

比起激光,微波不受大气层的衰减,1到10G赫兹的微波转换收集效率可达90%,总体效率依然能达到32%,是地面效率的2.5到4倍。

国内搞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是长安科技大学的丁必筠教授,原世界线国内的空间电站项目也是他们在做。

或许是受到了世界线变动的影响,他们找到了因为人造月亮项目被否决而一门心思找新活的蜀川政府,并且推销了自己的空间电站计划。

按照他们的推销方案前景,假如在太空建成一个1000吨重,发电量160兆瓦,面积40万平方米的发电站,就可以提供蓉城10%的装机发电量,而且因为是全天候发电,实际上可以减少地面15%到20%的装机容量。

虽然目前高功率太阳能板的造价还接近1平米100万元,但如果要量产如此之多、一千倍现有产能的太阳能电池完全可以把价格压低到难以置信的地步,总体发电部分造价也不过40亿元,整体空间电站造价在100亿元以内。

这样的空间电站每年可发电14亿千瓦时,向地面传输约12.6亿千瓦时,按照0.55元一度电的供电标准计算直接发电量接近7亿元,但考虑到全天候发电带来的损耗降低,实际上可以省下两倍的电费。

换算成火电,也就是每年节省下86万吨煤炭,2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