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正视差距(2 / 2)

离开的时候镇领导心满意足,对林炬十分亲切。

“小林啊,拖拉机厂这下是火鸡变凤凰啦!我走南闯北见了那么多厂,比这个大的多的是,但比这先进整洁的绝对没几家。

你们放心,我马上打报告,把新远镇拖拉机厂列入高科技企业名单!

对了,这下不能叫拖拉机厂了吧?准备准备,换个新名字报上来,还有老万,贷款的事缓缓,人家高科技企业起步正是花钱的时候,镇里不能拖后腿!”

“放心吧领导,现在拖拉机厂这么一改造,卖几台机器就还上了,不着急。”

虽然镇上信用社没什么钱,但贷款的事依然被领导做主暂缓,让林炬十分感谢。

不得不说,这其中一半功劳得归“阿美工程队”,否则绝不可能这么顺利。

等将所有外人都送走后,林炬又在厂房里转了一圈,越看越满意,拉过郭申问道:

“现在基地升级完毕,能进行火箭生产了吗?”

郭申已经拿到了DX-1火箭的资料,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一级一台120吨级,二级两台30吨级发动机,三级一台30吨级发动机,全都采用液氧煤油燃料,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是最费时间的。

因为测试需要一共要造5台发动机,加上部分零件,采用间歇的两班倒加工,预计28天左右完成。其余部分都可以外包给普通工厂,大大减少我们的时间。

虽然大部分材料都有库存,但包括燃料和其他加工费用,还需要400万元。

不过老板,我们的载荷是什么?这枚火箭近地轨道极限运力有430公斤,这个重量已经算中型卫星了。”

钱的事林炬并不担心,大不了把地皮抵押出去,前世都贱卖了400多万,贷款的话也问题不大。

至于载荷用什么?

林炬这才想起来系统要求,是要把科学载荷送上轨道,可问题是什么样的物体才算科学载荷呢?

卫星肯定算,但拖拉机厂大概没这个技术实力,他又向郭申问了下,得到的答案也确实如此。

要防辐射、防震动、在几百公里高度正常运转,还要搭载科学探测设备,显然不是个小工程。

林炬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郭申道:

“我听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备份星还在地上,我们能不能把他买下来,好像也才300公斤。”

回答他的是郭申看傻子的目光。

“老板,那都是博物馆藏品了,再说那也没科学探测功能啊。”

“那你再联系下阿美宇航局,他们那有没有不要的残次品卫星?”

“……”

苦思冥想的林炬干脆蹲在地上思考了半天也没个办法,忍不住抱怨:

“人家马一龙都是发射火箭赚钱,怎么到我这儿就要……嗯?我有办法了!”

林炬灵光一现,一下从地上跳起来。

他是没卫星,但别人有啊!

用他的火箭帮人发射卫星是要收钱的,哪里还用得着自己花钱?

格局一下子打开的林炬脑海中冒出来各种想法,很快就有了主意。

直接打广告说代发卫星肯定没人理,可以从熟人入手。

他恍然间记起,自己在国内读的寻常本科曾经和一所985高校合作过一个卫星项目,可惜最后火箭名额被另一所更高端的学校强了,此后不了了之。

但毕竟造过卫星,说不定原来的还在,拾掇拾掇还能用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