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咏鹅与拜师(1 / 2)

天佑八年,仲春。

大乾王朝。

清河县。

“长生,你看这里热闹吧。”

大哥吕长安拍拍吕长生的肩膀,招呼着吕长生看向街边的美景。

“确实很繁华”

吕长生点点头,略带惊奇的看着周围的景色。

这几年,他基本上没离家太远过,最远也只是陪着大伯二伯去镇子上卖货,今天第一次来县城也是很惊讶,虽然比不得前世的那种车水马龙的繁华,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

走在青石砖铺就的小道上,吕长生向前方望去,此时,杏花烟雨,杨柳街头,淡淡的,很是温馨。

沿街小铺里,包子出阁冒出的热气,遇到外边的雨,瞬间就是烟雾袅袅,小贩的吆喝声和行人们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这人间烟火。

“长生,你看着里面有没有你喜欢的啊,刚出炉的大包子要不要来一个?”

大哥一手撑着伞,一手指向街边的小铺,偏着头问道。

“不用了,这些都太贵了,我们在家里自己做便宜多了。”

吕长生摇摇头,这年头,东西都卖得很贵,在外面买很是不划算,不过说实话,这么一个小县城,吃喝玩乐基本也能满足了。

随后,两人继续往前走去,来到了青石砖小路的尽头,烟波画桥,站在桥上,看着桥下。

天青色的小雨还在滴着,小桥流水潺潺不绝,行人也是匆匆忙忙,舍不得驻足停留,只有三三两两打着油纸伞,在这雨中漫步。

河中央,几只雪白的大鹅在水中翻滚嬉戏,时而浮出水面,时而下潜捉鱼,交替梳着身上的毛发。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大鹅在这雨中更显欢快,昂着头迎向天空,一身白衣在这河水中兴奋地游着。吕长生看到它们也很是喜爱,一不留意间念出了前世那首耳熟能详,唐代的骆宾王于七岁时所写的古诗。

“好诗,好诗,少年郎好文采。”

第一次听到五弟作诗,吕长生的大哥还没反应过来,一道儒雅的声音就已经从旁边传来。

吕长生侧过身子,只见一个青衣儒袍的中年男子笑着看向自己。

男子头戴小冠,下巴处蓄着胡须,脸很方正,显得儒雅而庄重,旁边还牵着一个大概五六岁,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

“先生过誉了,家弟不过是小儿言语罢了。”

大哥连忙向中年男人拱拱手,吕长生也是微微作揖,眼前这明显是一位读书人,不管在前世还是现在,读书人都是非常受尊敬的。

“小友太过谦虚了,你这弟弟诗做的确实不错,不知在县学里面师承哪位先生啊。”

中年男子摸了摸胡须,笑意吟吟的看向吕长生。

听到中年男子问小弟师承何处,大哥摸了摸脑袋,露出一丝为难。

“承蒙先生赞赏,小子今年六岁,这些年一直在家中由大哥教导识字,未曾上过私塾,也没有去过县学。”

吕长生不卑不亢地看向儒雅男子,恭敬地回答道。

“什么,你没有上过私塾,今年才六岁?怎么可能,这诗是你自己做的吗?”

儒雅男子露出了惊讶,万万没想到做出这首诗地吕长生才六岁,之前也没上过学。

一旁跟着地小姑娘也瞪大了眼睛,“哇,爹爹,这个哥哥好厉害呀,才比我大了一岁,就可以做这么好的诗了,瑶瑶也想变得这么厉害!”

“你还未曾拜师是吗?”

沉吟良久,儒雅男子不知在思考着什么,过了好大一会,才开口道。

“老夫朱思淼,乃大乾王朝神威二十八年的二榜进士,一直在京城做官,前些年厌倦了官场,便回到这里养老,我看你天赋很好,今天我考你几个问腿,我满意了便收你为徒,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小子愿意。”

还有这好事,念首诗还能遇到这种大佬,必须拜他为师啊,大乾王朝和前世古代的王朝一样,想在这个世界生存,最重要的就是有背景,吕长生暗暗想到,心中乐开了花。

“行,那你先说说你学过一些什么,现在识得多少字。”

儒雅男子此时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用审视的目光看向吕长生。

吕长生的大哥在军队中时,曾遇到过一个很有学问的汉子,教过他不少东西,回来之后,吕长安身体不好,不能长时间劳作,便在家中给弟弟妹妹们启蒙,教他们识字读书。

在大哥的教导下,加之前世的学习经验,吕长生也认了不少字,基础的基本上都有所了解。

家中的启蒙读物也有不少,都是吕老汉的妹妹以前带回来送给吕老汉的。乡下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吕长生的记忆力也非常好,所以家中那几本《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他都差不多可以背下来。

为了能得到这位前朝进士的青睐,吕长生也是如实回答。

“既然你都能背下来,那现在就当面背一遍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