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离别前45(1 / 2)

旁边一圈站着的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有的脸红,有的微微不服,有的低头叹息。

那不服的,你想干嘛?蓝泥看了不禁想道。

被称为杨公的老儒生扫视了身旁站着的一圈晚辈,又扫了前来给李石元送行的一群朝廷高官,说道:“你们当中可有会诗词的,不妨拿出来,若是做的好,老夫帮你扬名。”

相送的朝廷高官都矜持的摇头,一圈年轻人都陷入沉思,有的跃跃欲试。

只要写得好,杨公帮扬名,这是多难得的机会。

杨公是谁,天下闻名的大儒。青云书院七大儒,排名第一的就是杨公杨是学。

青云书院七大儒,排在最末位的当了书院院正。

为何?其他六大儒对院正的位置不屑一顾,教书育人才是正经。

年纪最小的七儒只好捏着鼻子当了院正。

堂堂大儒,怎会留恋权柄!

卧槽!你们一个个装潇洒,我就是那个爱权柄无风骨最世俗的那个罗?

当时,最小的七儒被迫接任院正位子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

实际上,他很想将代表院正权利的刻笔狠狠敲在六人头上。

但考虑到严重后果,只好强行忍住。

从此以后,其余六大儒活得潇洒至极,想教书就教书,想讲课就讲课,想喝茶就喝茶,那叫一个自由自在。

唯有作为院正的自己,忙得像一条狗!

也正是如此,其他六大儒的学问更是精进,院正忙于事务耽搁了学问,再无尺进。

世人甚至以为,院正要不是屁股底下的位子,哪会被人尊为大儒,不过就是个凑数的。

院正陈另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差点儿气到吐血!

杨公等了一会儿,见无人出来献诗,不禁微感失望,笑着说道:

“多好的机会,不懂的珍惜,你们是怕被别人说借此扬名,为图个虚名作诗?

错了,大错特错!

若是尔等真有文采,老夫等人很乐意帮你们扬名,不帮有才华者扬名,难道藏着掖着。难道去帮不学无术者扬名?一身才华就是要让人知晓,否则朝廷为何要科举取士?”

杨公说了一通,喝了杯酒后又说道:“文琪,敬时,皆是才华横溢之人,同年入读书院,同为李老门下弟子,李老两位得意爱徒就是文琪与敬时的恩师,当年又同时以妙文同登书院高台,后来同年中举,同列三甲,此乃不可多得之佳话。今日虽别,但情谊常在。老夫抛砖引玉,先给尔等开个头。”

杨公说完清清嗓子,开始念道:

当时少年郎

意气冲霄汉

无惧前路难

为民不惜身

如今功成退

鬓角余风霜

知己何来别

梦中闻笑声

杨公一念完,李石元与秦郎中双双起身行礼作揖。

真正的知己怎么会分别呢,心里有着彼此,就算是天各一方又如何?

就像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当然,与海天相比,确实太差了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