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曹操刺董(1 / 2)

某一日,中军校尉袁绍与其叔父袁隗商议董卓之事。

袁绍皱眉说道,“如今丁建阳一死,董卓一人独大,我袁家莫不是要归于其下?如何奈何?”

袁隗轻轻端起茶盏说道,“本初,过不了几日董仲颖怕是要言废帝之事,你可借此机会遁出洛阳,我袁家四门三公,门生颇多,只需你打起旗帜,自有人投之!”

“这是为何言废帝之事呢”

“因为皇子协无外戚,加上他是董太皇太后抚养的,这样他就可以以外戚身份权权。”

“那叔父让绍一人走?那叔父呢?”

“何其愚也!”袁隗看了一眼袁绍说道,“只有老夫在彼处,彼才会放心用你!而后,当你羽翼已成之日,也不必顾念老夫...…“

“这怎么可以!“袁绍脸色一变,一声大喝,自己乃是庶出之子,在家中素来无人看重,但是从小得这位叔父提携,两人之间的感情胜过父子,如今,岂能弃叔父不顾?

“竖子!”袁隗气地胡须直颤,瞪着袁绍说道,“惜老夫一人,重现袁家兴荣!如何不为?”

“这……”袁绍一脸的犹豫。

“老夫心意已决,本初不必再言!但有一事本初要时时记在心中!”

“请叔父赐教!”

袁隗长长一叹,说道,“老夫本想从龙,没想到竟然出了个董仲颖,功亏一篑,本初,袁家就交给你了....“

袁绍一皱眉,动了动嘴想说些什么。

袁隗好似明白了袁绍的心思,摇头说道,“公路差你太多,又心高气傲,成事不足!袁家切不可落寂在我等手中!

“......是!”

是日,董卓宴请百官,酒行数巡,按剑说道,“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尊先帝遗诏,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

果然不出叔父意料!袁绍思量一下,挺身说道,“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

董卓怒道:“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

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两个在趾上对敌。

李儒看了一眼袁隗,见其也是一脸惊奇,于是对董卓说道,“事未可定,不可妄杀。”

袁绍自手提宝剑,辞别百官,奔冀州去了。董卓明白李儒之意,对太傅袁隗说道,“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

袁隗心中暗喜,拱手说道,“董公所见是也。“

董卓哈哈大笑,厉声说道,““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

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

宴罢,董卓问李儒道,“袁绍此去若何?”李儒疑惑说道,“此间倒是出乎小婿意料,不过也罢,袁绍叔父袁遗在我处,袁绍不敢造次!袁家四门三公,门生颇广,倒也麻烦,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其心。”

董卓点头从之,即日差人拜袁绍为渤海太

在九月的初一,皇帝在嘉德殿召集了文武百官。董卓拔剑手持利器,在众人面前说:“天子现在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实际上却软弱无力,无法管理整个天下。现在我有一篇策文,应该宣读出来给各位听听。”

于是他命令李儒朗读策文:“孝灵皇帝早年去世,很早就离弃了他的臣民;后来皇位传给了现在的皇帝,全国人民都寄望于他。但是这位皇帝生性轻佻,没有恭敬的态度和威严,丧事期间也表现出怠惰懈怠的态度。他的行为不够体现尊德美德,对大位有所忽略。而且,皇太后也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国家的政治处于混乱的状态。永乐太后过世,众说纷纭,人心惶惶。作为一个国家,如果不遵循三纲五常的法纪,天地纪律就会失去平衡,这样岂不是有所缺失吗?陈留王刘协是一位具有圣德伟懋的人物,他言行规矩庄重,丧期中悲痛哀怨的表现也恰当得体,他的美德和才华是天下所共知的。他应该继承帝位,为长久的统治奠定基础。我建议废黜现在的皇帝,让他成为弘农王,皇太后退位,让陈留王成为新的皇帝,遵循天命顺应人心,安抚国民的期望。”李儒读完策文后,董卓拔剑指示左右扶皇帝下殿,并取下他的玺绶,

北面跪地称臣听命。他还命令太后更换服饰,等待他的敕令。皇帝和太后双方都号哭不止,所有的官员都悲伤不止,凄惨着默默哭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