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你的百年风骨1793(1 / 2)

   东宫,李承乾正在与门下省几个官吏商议着来年官学的开办,洛阳与潼关两州十五个县,都还没作出表率,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拖家带口,迁入关中。

   岑文本述说着其中的弊端,“如此一来会使关中官学开办的压力增大,甚至可能有更多的隐户,变相将孩子放在关中民户的名下,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李承乾的神情凝重,“此事不可不察。”

   岑文本又道:“近来陛下给御史台增派了不少人手,马周其人办事还算干练,可以让他协助。”

   起初独自一人督办这件事很是困难,好在是一步步走来,推行官学很艰难,总算是有些成效。

   “太子殿下,官学开办是否顺利与地方的书籍相关,一个蒙学的孩子开始读书,自小到成年需要读数百卷典籍,才能堪堪踏足科举。”岑文本叹道:“若朝中没有足够的书籍来应对,只能联合地方的士族乡绅,可那些人索要甚多。”

   李承乾沉着脸,“孤也明白,他们一定会向朝中咬下一块肥肉,岑侍郎以为该如何是好?”

   “殿下,需要书籍!著述抄录书籍也需要众多的人手。”

   听到用度,李承乾面色犯难,“孤何尝不想,就算是父皇应付朝中诸多事宜在用度上一样很紧张。”

   众人发愁中,看太子殿下无可奈何,皆是一声叹息。

   为了大唐的强大,为了社稷与将来,科举势在必行。

   科举也不仅仅是考校这一环。

   想要科举长久开办,官学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科举的根基,科举要长之有效,就需要有一代接着一代的读书人出现。

   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书籍与地方门阀的阻挠。

   东宫众人已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地步。

   李承乾挂起笑容,尽可能让当下的气氛好一些,“辛苦诸位,孤这些天会与中书省商议,尽早拿出一个章程。”

   “喏!”众人起身离开。

   坐在东宫,李承乾独自喝着茶水,在骊山有很多秘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在骊山可以自己来制纸,甚至还能自己印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