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教书大业1168(2 / 2)

   说完这话,李承乾看向张大安,“你以为如何?”

   张大安点头,“科举的意义重大,可抛开科举来看官学的开办更加重要,蒙学的孩子越多,对以后数十年的意义也就越大。”

   李承乾点头。

   “太子殿下,骊山令只是提及了官学,并没有提及官学开办的具体条例与章法,若是有具体的章法便更好了。”

   李承乾搁下笔皱眉思量着,“你的意思是即便写了这份奏疏,也不过是提醒父皇。”

   张大安点头,“臣是如此认为的。”

   李承乾将东宫的奏疏交给了东宫殿前的侍卫。

   侍卫拿着奏章一路小跑到了中书省,由中书省查阅之后这份东宫太子书写的奏疏也交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夏收已经开始了,面对丰收的粮食这个皇帝很是忧心。

   再看到太子的奏疏,李世民放在一旁没有多在意,今年夏天更头疼的是收粮的问题。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商议过,如此多的粮食全部放在外面很有可能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在丰收的时候官仓收粮储备下来,向各个地方乡民收购粮食。

   等到了灾年再把这些储备的粮食都放出来,即便是遇到了灾情朝中也能从容应对。

   岁稔年丰是大好事,这种好事能够鼓舞各地的乡民。

   在这种好事面前,让这个皇帝忧心的还是银钱。

   按照房玄龄预计,光是关中的各地的粮秣情况,能够收的粮食足足就有五十万石。

   五十万石是什么概念,就算是全长安城几十万人口不劳作,不生产,就是光是这些粮食一两年也吃不完。

   武德初年一斗米的价是七十钱,这是因为战乱,粮价才会这么贵。

   到了贞观初年,一斗米的价格控制在了十钱。

   到了贞观二年旱灾,一斗米的价格再次抬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