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公堂问对(1 / 2)

曾平着急忙慌的跑到县衙,县衙门口已经围了很多看热闹的人,果然,国人看热闹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

曾平还没进去,就听一群人议论着,“这徽州来的客商被人举报说走私货物,而且走私给的是倭人”。

“啊,倭人?那着实可恨,倭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徽州商人黑了心啊,走私货物给倭人,着实可恨,就地斩了也是应该”。

“是谁举报的这徽州商人啊”/

“听说是严州本地水上渔民,据说也不是好人,是一群渔盗,专门在江上打家劫舍的人物”。

曾平听这些人的议论,大致明白怎么回事儿。

这个时代的严州,处于浙江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经常有倭寇和海盗等侵扰百姓打家劫舍,甚至是杀人越货的事情也是很多,朝廷派兵弹压多次总是效果不显,久而久之也就听之任之了。

但是老百姓和当地官府对于倭寇是恨之入骨,如果有人胆敢通倭或者和倭寇做生意,那是要被当地百姓和官府共同打压的,被斩首示众也是应该。

“是谁居心如此险恶,陷害我舅舅”?曾平虽然是听了七七八八的情况,但是也是一时间没有头绪,只能先进去再说。

曾平挤开众人,“劳驾各位乡亲让让”,然后就进了县衙大堂。

大堂上坐着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面白有须,官服威严,很是严肃,两侧分别是县丞、典史,然后就是堂下跪着的曾平的舅舅,汪明全,两侧站着几位衙役,也就是平时出街的捕快。

在曾平的记忆里,这县官姓周,人称周县令,这周县令不是本地人,而是福建人,福建莆田人,说话带着一点点的福建口音,县丞姓张,典史姓马,捕头姓刘,这都是他所附身之人的记忆。

“那秀才,有何事,不见县尊大人正在审案吗”?刘捕头很是不客气的看着曾平问到。

曾平很是落落大方的向着周县令和县丞、典史一一行礼,但是并没有跪下,因为秀才见官不跪是太祖所制定的规矩,给予读书人的礼遇。

“县尊大人容禀,堂下所跪之人是晚生的舅舅,自徽州来严州探亲,不知为何会被抓到县衙”?曾平说话不疾不徐。

周县令素来对读书人是很有好感的,所谓读书人都是我辈之人,自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的清高和自恋以及相互的提携和照顾是有历史因素的,读书人很容易就拧成一股绳,当然,营私结党也由此产生。

“你是哪里人,什么时候中的秀才”?周县令问到。

“大人,这是城南曾家的曾平,正是您去年主持的院试中所中的秀才”,张县丞提醒周县令。周县令点点头,更是对曾平增加了一些好感,毕竟是在自己管辖下所中的秀才,是要称自己老师的。

“曾秀才,你舅舅被人举报通倭,这可是大罪,你是要为你舅舅申诉吗”?周县令这样说话其实就是提醒曾平了,让曾平给自己舅舅申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