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追赶》(1 / 1)

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上午,外面的雨早就停了,我们穿好衣服走出帐篷。阳光刺眼外面的温度上升的很快,昨天厚重的衣服已经穿不了了,远处的山峰被阳光照的发亮,可以看到峰顶飘起一层白色的雾气,山谷里的上空各种云彩在我们的脚下飘动,让人感觉身处天界。地上黑灰色的碎石被昨天大雨冲刷的很光滑,连石头缝隙里也冲的非常干净,帐篷旁边的牦牛正在啃食着附近稀疏的说不出名字的植物,这里虽然海拔已经超过6000米,但是仍然有植物顽强的生存着。我爬上昨天避风的石头准备看一看这山间的景色,一瞬间看到离我不远的地方大概几百米远,两个倒塌的帐篷无力的趴在地上。

我赶紧喊老谢他们过来看,我拿出望远镜,两个橙色的帐篷,在不远处被昨晚的狂风吹得趴在地上。老谢一眼就看出那个装备是他店里的,他张着嘴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不可能吧?那丫头和小白脸竟然比我们先到?”我们赶紧跑过去,帐篷质量很好,并不是被风吹跨了,看样子是他们自己拆开防止被这里的风吹走。我们看到了帐篷里他们轻装下来的一些装备和食物,看样子往上的路非常险恶,带不了太多的装备。我问老谢怎么回事,“不是说他们还没拿到装备吗?怎么人家比我们还快?”老谢一时也搞不清楚,问旁边的老夏到这里有没有其他的线路,老夏想了想说确实有,我们现在走的路线是珠峰路线,经过多年的开发修整已经比较好走。另外的那条线路从来没有被开发过非常原始险恶,老夏父亲带他走过几次。那条路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可能通过的,这也包括从小山里长大的他们。从那里走可以比我们快2天到达现在的位置,现在看除了走那条路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原本我们计划一路跟着他们走,现在要想其它的办法了。我仔细的翻找了他们留下的物品,果然有些发现,有一个本子上画着各种线路,看来他们计划的非常周密。本子上画的各种线路名称我和老谢都看不懂,只好找来老夏看。老夏看后首先确认了他们确实从那条不为人知的小路走的,但是我看过疏桐之前的计划,里面没有提到这条路线,应该是她之后又做了修改。我们分析之后认为她应该是赶时间,不然不会走这条线路。这也让我对这个小姑娘另眼相看,老夏都认为险恶的地方她竟然能通过。其次老夏从图纸中找到了他们的目的地,图纸最后画圈的地方并没有写位置的名字,但是在旁边画了个山峰的形状。老夏一眼就看出那是他们采摘“德乌拉拉特纳”的附近,那里的地形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听到老夏这么说我们的心情轻松了一些,至少现在知道下一步往哪里走。

我们迅速跑回帐篷,开始精简装备,现在专业的氧气罐做的很轻,4L容量只有5斤左右,我们几个身体强壮,每个人背上6瓶。从这往上很快就会进入雪线,那里将是永久的冰天雪地,我们把低海拔的一些装备全部留下,牦牛也留在这里,老夏说之后的路牦牛已经没法通过了。我跟老夏说要去刚才图里的位置,老夏看向旁边的老谢似乎是征求他的意见。老谢说:“看我干什么,这位老板说去哪我们就去哪,钱不会少你的”。老夏听后不再多说,让我们换上雪线以上的装备,戴好护目镜,这里的紫外线强度惊人,没多久我们就整装出发。2小时后我们进入雪线,这里的冰雪千百年来从不融化,一层堆叠一层,我们拿出冰镐换上冰爪,朝前方出发。因为这条路线平时没人的原因,一路上我们找到了很多新留下的痕迹,应该是他们留下的。我们沿着痕迹一路走的很快,老夏提醒我们,这里没有安全绳索要注意脚下,很多看起来厚实的冰面下有很深的冰裂隙,如果掉进去可能掉入地下冰河,也有可能被永久的卡在地底变成标本。我们三个人用登山绳把自己缠在一起,这样一个人踩空其他人还能拉一下。另外不要一直盯着白色的地方看,要经常朝有颜色的地方看看,不然容易得雪盲症。我打起精神一步一步向上,脚踩在白色的冰面和冻雪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我看了看手表,现在的海拔已经超过6500米,气温也下降到零下16度,氧气已经的很稀薄,我们需要辅助吸氧才能继续向上。这里的风很大,路上几乎看不到疏桐他们留下的印记了。有些山脊间的通道只能一人通过,脚下冰爪紧紧的抓住冰面身体死死的贴在山体,左边30公分就是万丈冰崖。老夏经验丰富,即使是这样的环境下,行动依然迅速,仿佛旁边的深渊只是关在笼子里的野兽。老夏在特别难以通过的地方用冰锤和雪锚钉打上固定点,然后把绳索穿过钉上。我和老谢通过锚钉的固定点勉强才能跟上,没走多久我就感觉脚踝发酸,偶然瞥见脚底的深渊,让人感到脚底发软。就这样我们花了6个多小时才通过了这段狭长的冰道。之后找了一块相对平台的地方休整一番,这种高强度的运动对我们的体能是极大的考验。

老谢已经累得够呛,一停下来就大口的吸着氧,呼出来的热气立刻就化成一阵白烟被风吹走。老夏也蜷缩在一边休息,看来这样的环境对他也是一种挑战。手表显示现在海拔已经7000米了,我的身体好像并没有什么反应,看来这些年的磨练让我有了一个强悍的身体。我们各自拿出老谢准备的高能饮料补充水分,登山时喝水是非常重要的,高海拔环境下身体容易脱水,尤其是我们刚才连续几个小时高强度运动。我跟老谢说:“你发现没有,我们一路走过来虽然隔一段能发现他们的痕迹,但是路上一个锚钉也没见过。”老谢被我一说也是一个激灵,确实如此,难道他们的技术比老夏还要高超,竟能在这种地方往来自如?老谢说他的脑子被冻住了,现在没法思考这些,我们还是先找到他们再说。我想也是,但是心中总有些不安。

我们又简单吃了点东西补充体力,继续出发,这里的路比之前宽多了,两个人并排走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里的地面全是冰,两侧都是都是被挤压形成的白色巨形冰块,老夏说这是古冰川形成的,这里看似平坦些,但是雪下有很多冰裂隙,走的时候前往要注意,稍不注意就可能掉下去。我们系好绳索连在一起,老夏走在最前面,凭借多年雪山攀爬的经验,挑选出最安全的路线。我和老谢跟在后面非常的吃力,每走几步就要休息一会儿,越是往上风越大,没过多久我们几乎只能清脚下路,稍远一点的地方就一片花白。狂风卷积着冰雪,打在我们的登山服和眼镜上发出哒哒的声音,我们大口的吸着氧气,雪白的雾气一阵阵急促的从我们嘴边飘出融进了这冰天雪地中。向上走了几百米,冰川似乎到头了,一块巨大的冰岩挡在前面,我刚想问老夏要怎么办时,老谢抢先一步,指着旁边岩石上有一条绳子从上而下垂着,绳子两边还打了铆钉作为固定。这肯定是疏桐他们留下的,我们不做犹豫爬了上去。老夏第一个我跟在后面,老谢在最后。爬上这块冰岩之后老谢累的躺倒在地上,很快他第一瓶氧气就已经见底,好在氧气我们带的充足,而且我跟老夏用的很少。但是老谢现在的这个状态需要进行休整,不然在这数千米的雪山上是非常危险的。换上新的氧气之后,我们发现这里是山体的背风面,这算是一个好消息,这里风的阻力较小,也能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背风的一侧地形变化很小,有可能几百上千年都保持不变。我们现在脚下走的这条路很可能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的。休整了半小时后我们继续出发,就这样循着疏桐他们的足迹,我们一路追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