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大明的薄俸(1 / 2)

白云慢慢飘过澄澈的天空,仿佛一道细细的丝线,绕过山峦屋檐,在天的尽头浮浮沉沉。

天空白了又黑,黑了又白,那云丝便渐渐染上了金光,成了余辉中的彩霞。

又是一日日讲过后,四位阁臣与五位司礼监秉笔照样在文华殿川堂中整整齐齐地站了一屋子。

皇帝立在后殿中,桌上铺的物事从练字用的宣纸,变成了三大殿的营造图纸。

他一向痴迷土木,对建筑设计、器物制造拥有极其浓厚的兴趣,至于刀锯斧凿、丹青髹漆,更是无所不精。

此刻朱由校一如既往地在三大殿的图纸上圈圈画画,一派自得其乐的悠然之态。

他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目标,便是复原三大殿。

南京三大殿早已烧失,北京三大殿亦于万历年间烧毁,前两次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员皆已过世,朱由校不得不效仿太祖皇帝,亲自监督三大殿的修建计划。

反正今儿这朝政且有的可议,他时间充裕,正好把心思都花在这一番功夫上。

魏忠贤站在御案旁,正同屋中众人说起西南大捷,“川贵总督朱燮元传来了塘报,四川抚按同总兵李维新成功设间,买通了奢寅的一个手下,趁其酒醉熟睡时将其刺杀。”

“奢寅一死,西南诸酋群龙无首,朱燮元、傅宗龙都说要招抚,以此早结黔局,不知诸位阁老有何建议?”

黄立极开口道,“臣也以为是该招抚,奢寅一死,奢崇明老迈无能,安邦彦独木难支,此时正是招抚之良机,朝廷惟威信可以服远安,夷酋屡求抚,乃杀其求抚之人,则令诸夷畏疑不决。”

“不如便依刑科给事中陆文献所言,为今之计,当晓喻西南诸酋头目,许其输城,勉以忠义,有能缚献奢崇明、安邦彦者,即以二逆土地官爵优之,其余悉从宽,如此则可早结黔局,并力辽东。”

“何况臣日前读贵州抚臣王瑊奏疏,今年二月,安邦彦乘朱燮元赴重庆、官军未动之际,分别派兵入侵云南及遵义,然其贼势渐逼营垒之时,各兵因数月无饷,纷纷逃散,臣读之不胜惊骇,谓此逃散实繇无饷致然,实是难以尽信。”

“自鲁钦于陆广战败后,各地苗贼蠢蠢欲动,傅宗龙乃条上屯守之策,以为‘蜀以屯为守,黔则当以守为屯’,臣深以为然,安邦彦土地半在水外,仡佬、龙仲、蔡苗诸杂种,缓急与相助,贼有外藩,我无边蔽,黔兵所以分力愈诎。”

“而黔兵若是以守为屯,沿河渡口置寨驻兵,就地屯田,发兵据河,夺贼所恃,使得一粟不入水内,一贼不出水外,封锁水西,频出奇兵,渡河扰之,使贼不敢附河而居,则我军可不战而胜也,既而水外逆党可以屯田渐剪,以抚代伐,自是上策。”

魏忠贤点了点头,道,“傅宗龙的奏疏,皇上也看了,关于屯田,傅宗龙提出了两个办法,一是清卫所原田,二则是割逆贼故壤,以卫所之法行之。”

“贵州的情形,一向是不患无田而只患无人,客兵聚散无常,不能久驻,故而西南诸酋叛乱频频,倘或仿照祖制,尽举屯田以授有功之人,因功之大小,为官之高下,自指挥至把总、自把总至小旗,皆畀以应得之田为世业,而禁其田产私卖,则户口自实。”

“只是傅宗龙对于屯田贵州给出的预算是,每岁军饷八十万两,连续三年,共计两百四十万两,则水西逆贼可尽灭也,这笔银子究竟在哪里出,四位阁臣可有成算啊?”

此言一出,殿内果然顿时陷入了一片死寂。

在场诸人无不腹诽,难怪皇帝今日躲在后殿不出来,原来是一早就打定了主意,跟魏忠贤主仆俩合伙朝外臣要银子来了。

西南战事,那自然是能招抚就别硬打。

靠打仗去啃水西那块硬骨头,也照样是要花那么些钱。

且钱花了,安邦彦还不一定能平定得了,倘或平定不了,接着又得继续掏钱。

因此这“是抚还是打”,全然是个预先就设定好答案的虚假选择题。

皇帝是早就知道外廷会主张招抚,但是又拿不出这笔招抚的钱来,才将魏忠贤推到前头扮红白脸。

但是转念一想,皇帝也不容易,先前为了给袁崇焕凑关宁军的赏钱,连他们老朱家三代女人的私房钱都给掏个干净了,皇帝能做到这个程度,也算是历代少有了。

前头几个王朝,都是将军在前线开疆拓土,从外头抢了金银美人来献给皇帝和后宫。

像大明这种皇帝跟后宫咬牙凑钱给前线打仗,仗打成这个鬼样子,各地督抚主帅还能接着有理有据向皇帝伸手大把要钱的景象,恐怕当真是绝无仅有了。

顾秉谦微微叹了口气,朝魏忠贤虚一拱手,带头发言道,“臣愿敬捐微俸,以佐军需。”

魏忠贤皮笑肉不笑地回道,“首辅一年俸禄才二百多两银子,就算有顾阁老领头,在京各衙门纷纷捐俸犒兵,这六部九卿统统白干一年的活儿,所有人全部的年俸加起来,拢共也才两万多两银子,比起军饷,可谓是杯水车薪,首辅还是把这二百两银子省下来,留着自己用吧。”

魏忠贤倒也不是有意冷嘲热讽,众所周知,大明官员的俸禄乃历代最低,是典型的“薄俸制”,官员的收入主要以禄米的形式发放。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俸禄标准,大明正一品每年可领禄米一千零四十四石,从九品每年可领禄米六十石。

大明的“一石”约合七十六公斤半,当时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基本所需,包括食物等其他杂费在内,每月折合一石米本已足够。

却不曾想,为了配合“大明宝钞”的发行,大明官俸的发放形式逐渐从“禄米”,转变成了米钞兼给的“折色”。

大明建国后不久,朱元璋很快发现铸铜钱的成本太高,还是纸钞更为方便,便在洪武八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规定大明宝钞与铜钱等值,一贯宝钞等于一千文铜钱或一两白银,四贯宝钞等于一两黄金。

为了推行宝钞,朱元璋下令禁止使用金银,也不准以物易物,所有民间日常交易,一百文以上一律使用宝钞,低于一百文才准使用铜钱,且金银铜钱可以兑换宝钞,而宝钞却不能兑换金银铜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