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皇太极x 范文程·君臣遇合五十问 (38-43)65(1 / 2)

38、有跟对方关系很好,自己却很不喜欢的人吗?(反之亦可)原因是什么呢?

范文程:如果这个问题的范围是仅限于太宗皇帝生前的话,那臣是没有的。

太宗皇帝的每项决议,都是与臣讨论后才定下的,包括用人,所以不可能会出现与太宗皇帝关系很好,但是臣却很不喜欢的人。

皇太极(笑):没错,自从宪斗跟了朕之后,朕的每项决定,宪斗皆参与其中。

朕的每项政策,只有宪斗点头,朕才会同意,即使宪斗因病缺席议政,朕也会等到宪斗病愈后再让他裁决。

(《清史稿》:上重文程,每议政,必曰:“范章京知否?”

脱有未当,曰:“何不与范章京议之?”

众曰:“范亦云尔。”上辄署可。

文程尝以疾在告,庶务填委,命待范章京病已裁决。

抚谕各国书敕,皆文程视草。

初,上犹省览,后乃不复详审,曰:“汝当无谬也。”)

所以宪斗若是有不喜欢的人,那这个人是绝不可能与朕关系很好的。

因为到了朕正式称帝之后,朕对宪斗可谓是言听计从,如果宪斗有不喜欢的人,那么朕是一定不会重用那个人的。

凤凰:那有太宗皇帝不喜欢,却与范文肃公关系很好的人吗?

皇太极(冷哼):宁完我啊,此人阴毒狡诈,朕甚是不喜。

没想到《清史稿》竟将此人与宪斗并列,说什么“文程定大计,左台赞襄,佐命勋最高;完我忠谠耿耿,历挫折而不挠,终蒙主契”,还将此人比作房玄龄,可真是太抬举他了。

范文程(无奈):因为后人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并不是基于皇帝的态度,而是这个人对王朝的实际贡献。

宁完我为太宗皇帝提出了“参汉酌金”的建设方针,认为我大清体制既要效仿明制,但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有取有舍,有自己的特色。

且太宗皇帝设六部、立谏臣、更馆名、置通政、辨服制等一系列政治改革皆出自宁完我的主张,将他比作精通典制政令的房玄龄又有什么不合适呢?

再者,宁完我用反间计铲除了袁崇焕,而房玄龄是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与推动者,《清史稿》评价说宁完我如房玄龄一般“善谋”,那也算是恰如其分。

只是房玄龄出身于清河房氏,世代为官,宁完我却是被太祖皇帝俘获的奴隶,故而唐太宗能欣赏房玄龄的足智多谋,太宗皇帝却觉得宁完我诡计多端,不懂得安分守己。

其实从历史影响来看,就单凭成功实施反间计这一条,宁完我对我大清的贡献是绝对不亚于房玄龄对大唐的。

凤凰:这里有一个问题啊,这反间计不是太宗皇帝一手谋划的吗?后人都以为这条计谋是太宗皇帝从《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那一节获得的灵感。

皇太极:主意是宁完我出的,具体是鲍承先和高鸿中去实施的,朕就是起一个最后拍板的作用,己巳之变绕道入关都是临时决定的,朕怎么可能提前就设计出这样歹毒的一条计谋?

那会儿是这么回事,广渠门之战后,鲍承先向朕临阵推荐了宁完我,然后宁完我就给朕布置了这么一条计策。

(《清史稿》:天聪三年,太宗自将伐明,自龙井关入边,承先从郑亲王济尔哈朗略马兰峪,屡败明兵,承先以书招其守将来降。

师进薄明都,承先复招降牧马厂太监,获其马骡以济师。

明经略袁崇焕以二万人自宁远入援,屯广渠门外,凭险设伏。贝勒豪格督兵出其右,战屡胜。

是时,承先以宁完我荐直文馆。

翌日,上诫诸军勿进攻,召承先及副将高鸿中授以秘计,使近阵获明内监系所并坐,故相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有二人自敌中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经略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

内监杨某佯卧窃听,越日,纵之归,以告明帝,遂杀崇焕。)

鲍承先也是明国降将之一,他是在广宁之战中跟着孙得功投降于我大清的,当时已经属于是资历较深的一批汉臣了。

而宁完我其时只是萨哈廉手底下的一个奴才,在明国时连功名都没有,就是一个普通的辽阳百姓。

如果没有鲍承先的举荐,宁完我是绝对没有机会出现在朕的面前的,所以后来宁完我进入文馆后,可谓是投桃报李,一个劲地为鲍承先说好话。

(《清史稿》:天聪三年,太宗闻完我通文史,召令直文馆。

完我入对,荐所知者与之同升,鲍承先其一也。)

范文程:但是在崇德改元前一个月,太宗皇帝将改文馆为内三院之后呢,鲍承先先一步入内三院为任秘书院大学士,宁完我却被太宗皇帝重新发落给萨哈廉家为奴。

皇太极:朕就是不喜欢宁完我这种心眼奇多又手段毒辣的奴才,后来的事情证明了朕的眼光并没有错。

宁完我入关之后,可是凭一己之力利用南人与北人的党争斗倒了陈名夏,且出手利落,一劾即准,陈名夏是崇祯十六年的探花,科举出身的翰林,连他都斗不过宁完我,更何况宪斗你呢?

39、当时或者后世有你们之间存在不正当亲密关系的传闻吗?如果有,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皇太极(大笑):肯定没有啊!

范文程(笑):怎么可能有?

皇太极:后世关于朕“不正当亲密关系的传闻”都集中在多尔衮当了“男小三”这事儿上了。

凤凰:这里观众们都很好奇啊,太宗皇帝您生前有看出多尔衮深爱孝庄文皇后这件事吗?

皇太极:实话实说,这还真没有,因为多尔衮是一个相当内敛的人,不像朕那么情感奔放。

朕在底下人面前大哭流泪、情绪崩溃过好几回,但是多尔衮却一次失态都没有过,连太祖皇帝驾崩,阿巴亥被迫殉葬的时候,他都没有大哭过。

他就好像是一台无情的打仗机器,对那些死在战火中的百姓毫无恻隐之心,所以朕生前确实没看出多尔衮对布木布泰竟爱得这样深。

再有,这男女之间若是互生情愫,两人见面的时候必定是藏不住爱意的,可是崇祯十三年多尔衮因迎娶淑侪来叩拜朕与布木布泰的时候,朕一点儿都没看出他与布木布泰之间有什么猫腻。

凤凰:原来多尔衮是这么一个喜怒不形于色之人。

皇太极:是啊,淑侪是巴特玛璪与林丹汗的女儿,也是朕的继女,多尔衮娶了淑侪,名义上就成了朕的女婿。

那反过来说,淑侪嫁给多尔衮之后,布木布泰就成了多尔衮名义上的丈母娘。

如果多尔衮那时已然深爱布木布泰,怎么说也会有一点儿不自在。

但是多尔衮的城府实在是太深了,他在众人面前对布木布泰行两跪六叩礼的时候真是十分自然,任谁也瞧不出他原来爱的是他正在叩拜的丈母娘。

(《清太宗实录》:以衍庆宫淑妃所抚蒙古女,妻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和硕亲王以下、梅勒章京以上、俱集崇政殿。

上御座。多尔衮率多罗郡王阿达礼、固山贝子尼堪、罗讬、博洛、行三跪九叩头礼。

复诣皇后,行三跪九叩头礼。

次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前行两跪六叩头礼。

大宴毕。诸王率群臣行一跪三叩头礼。)

范文程:这事确实不能怪太宗皇帝不够敏锐,实在是多尔衮伪装得太好了,在多尔衮跟豪格争位之前,连臣也没有看出他爱慕孝庄文皇后。

而且两白旗与两黄旗又素来不合,就算多尔衮后来一直对太宗皇帝阴阳怪气,大家也只会以为多尔衮是在搞政治斗争,谁能想到他是在为自己的嫂子兼丈母娘吃醋呢?

40、如果可以,您希望与对方结为伴侣吗?如果对方的性别转换一下呢?

皇太极:……

范文程:……

皇太极:如果“性转”的话,那宪斗还是原来的身高吗?

范文程:如果“性转”的话,那太宗皇帝还是原来的体重吗?

凤凰:……这一题的“性别转换”指的应该是保持原来所有特质不变,但是身形相貌转变为妙龄少女这个样子……

皇太极(笑):那这样的话,朕肯定希望啊。

宪斗若是女人,在家便是温柔体贴的贤内助,在外则是能挥斥方遒的女中豪杰,这在当时绝对是能与秦良玉相媲美的大女人。

如果有这么一位汉人女子出现在朕身边,那朕肯定是会将她纳为福晋的。

范文程(笑):太宗皇帝若是女人,那绝对也是一位优秀的当家主母。

既端庄持重,善于管家理财,精打细算,又能做低伏小,懂得给夫主提供情绪价值,同时还乐于学习,能为了跟上夫主的脚步努力学习汉语和汉人的历史。

如果有这么一位满人女子出现在臣身边,那臣肯定是会三媒六聘八抬大轿得将她娶进家门的。

凤凰:听起来两位性转之后好像比原身更有性吸引力了呢。

皇太极:在“雄竞”中能取胜的人,换到“雌竞”里肯定也能赢啊,秦良玉不也是既能当女将军,也能作贤妻良母?

41、如果你们的君臣身份交换一下,会是怎样的场景?还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吗?

皇太极:不能。

范文程:肯定不能。

皇太极:大清的核心根基是满八旗,而宪斗是汉人,身份就不对。

而如果调动不了满八旗,那无论宪斗如何神机妙算,我大清都不可能问鼎天下。

范文程:其实这个问题在清末的时候已经被袁世凯和孙中山变相回答过了。

在封建专制体制下,不可能存在汉人君主倚仗满人军功集团为根基,或者满人君主倚仗汉人军功集团为根基的情形。

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原本是靠满人君主才逐步组建起来的,而当北洋集团的实力能抗衡整个清廷时,袁世凯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逼迫清帝退位。

孙中山就更不用说了,他想改革封建政体,喊出来的口号头一条就是“驱除鞑虏”。

所以臣如果突然变成了大清的皇帝,那首先要做的就是组建属于自己的汉人军功集团,接下来就是将满八旗和爱新觉罗家族驱逐出朝堂,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因此臣若是与太宗皇帝君臣身份互换,那大清内部直接就引发火拼了,统治根基都不稳,又何谈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皇太极:对,封建体制下是不存在这种可能的,除非变更政体为君主立宪,像英国一样将满人皇帝尊为虚君,汉人为首相并组建内阁代替君主实行政府权力。

溥仪被迫退位前,喜格和奕劻搞的那出“皇族内阁”倒有点儿这个意思,但是袁世凯和孙中山不愿意再给他们时间了,所以大清最后还是亡了。

42、如果不入庙堂,您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过着怎样的生活?有可能跟对方成为朋友吗?

皇太极:如果明国没有衰亡,如果太祖皇帝没有起兵造反,朕或许会继承太祖皇帝的官职和爵位,成为大明新一任的“建州卫指挥使兼正二品龙虎将军”。

每隔几年就带着使团去一次北京,向大明天子献上貂皮人参,然后开开心心地带着银子和敕书回辽东,闲时赛马,忙时狩猎,这样无忧无虑得过完一生似乎也挺不错。

范文程:如果太祖皇帝没有起兵造反,臣会继续在沈阳县学中准备科考,努力考取功名,去明国做官,光宗耀祖。

不过以明国“异地为官”的成例,臣若是进入了明国的朝堂,恐怕除了致仕回乡或被革职为民,有生之年便再不可能回到辽东来了。

皇太极(笑):以宪斗之才学,只要能碰上一个及格线水平以上的皇帝,则必定能位极人臣。

到时,宪斗或许还反过来觉得朕不过是“区区奴酋”而已,朕说不定连见上宪斗一面的资格都没有呢。

43、如果可以时间旅行,您希望到古代或未来哪个时期看看?会邀请对方一起去吗?您希望在那个时代定居吗?如果答案为“是”,对方会和您一起留下来吗?

皇太极:朕想去万历朝看看。

凤凰:哦?还以为太宗皇帝会回答说要去瞧一瞧金世宗治下的“大定盛世”呢。

皇太极(微笑):和金世宗比起来,朕对李成梁更为好奇,因此朕想去万历朝看一看,那李成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使得太祖皇帝对他倾心不已。

凤凰:……太宗皇帝用错成语了吧?

皇太极:朕没有用错,朕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范文程(大笑):太祖皇帝爱慕李成梁,此乃有目共睹之事,只是后人总喜欢寻些奇奇怪怪的理由来证明太祖皇帝是畏惧李成梁而不是爱慕李成梁。

其实依臣之见,太祖皇帝深爱李成梁一事简直堪称昭然若揭,但凡长着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就看心下承认不承认罢了。

别的不说,就说定都沈阳一事,就已经够明显的了。

皇太极:(笑)。

凤凰:以沈阳为都城有何稀奇?辽朝与金朝不都是由东北一隅而定鼎天下的吗?

范文程:历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者,皆不以沈阳为重。

契丹辽国耶律氏设五京,分别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没有沈阳。

金朝完颜氏设六京,分别为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中都大兴府、南京开封府,也没有沈阳。

倘或沈阳真如太宗皇帝在第二题中所说,是东北难得的形胜之地,那为何耶律阿保机与完颜阿骨打都对沈阳视若无睹,以至于太祖皇帝迁都沈阳之前,沈阳都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城呢?

所以太祖皇帝迁都沈阳的最大原因,就是他对李成梁的特殊感情。

其次,就是朝鲜问题,其实李氏朝鲜的问题根本不难解决,只是太祖皇帝一直拖延,才把这个问题顺延到了太宗皇帝时期。

辽南大屠杀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太多、田太少,太祖皇帝进行“甄别编庄”之后,汉人除了被编入八旗农庄之外别无选择,那自然是要跑的,同样的事情放在明国,还是一样会跑。

可是太祖皇帝用如此激进的手段去把汉人圈为农奴,无非就是为了攻打明国而囤积粮草,但以我大清当时的地理位置而言,想要使得粮草常年充沛,本不需要这般大动干戈。

建州女真以贸易致富,太祖皇帝年轻时,常常去抚顺马市与汉人边贸,在起兵叛明之前的二十一年里,太祖皇帝曾经八次去往北京朝贡。

明国万历三十七年,熊廷弼为打压建州,强行关闭了互市,且不许女真人私自贩卖人参至关内,故而导致大批人参腐败变质,损失惨重。

为此,太祖皇帝甚至发明了一种“煮参法”,即把采来的鲜人参先在沸水下煮一遍,再放在太阳下晒干,便可保证人参经久不腐,以此从容应对明国变化无常的经贸政策。

为了建州的贸易收入,太祖皇帝曾经如此得殚精竭虑,委曲求全,如何会一入辽沈,便忽然转了性子?

冒着汉人揭竿而起,众叛亲离的风险,也要让八旗大肆地圈地占民,搞什么重农抑商,这实在是不像太祖皇帝以往的作风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