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章:刘表问药(1 / 2)

荆州刺史府内,时年51岁的的刘表翻阅着文牍,眉眼中满是忧虑。

而他的铁杆心腹蒯良、蒯越兄弟也正在座。蒯良字子柔,蒯越字异度,此二人出身荆州豪门蒯氏。刘表入荆州就是得到他们两个以及蔡瑁的大力支持。

刘表问道:袁军使者此来所为何事?

蒯良道:听陈就所言,是为议和而来。

刘表道:异度是何看法?

蒯越道:主公,孙坚已死,其子尚幼,而袁军中其余将校皆不足虑,此时城外贼军正是群龙无首,惶恐无依之时。倘若我军一鼓作气,追而歼之。再顺江而下,则江东唾手可得。。。

蒯良接口道:而且此次袁军据说只派了孙坚帐下的一名帐房先生前来议和,其诚意只怕有待商榷。不知道会不会只是缓兵之计。不过,陈就还说,此次袁军使者来,还有一个事情,就是以黄承彦换孙坚尸身。

刘表猛地抬头,眉眼都松开不少:承彦还活着?

蒯良点头道:按照袁军的说法以及传回来的线报,黄承彦确实还活着。

刘表慢慢站起身来,反复踱步,道:承彦必须换回来,但是和议则需好生考虑一番。

蒯良道:据袁军使者的说法,必先有换人而后有和议。。。依属下的看法,只怕还是以天下为重。。。毕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刘表重重的哼了一声,对于蒯氏兄弟的忠心,他是从不怀疑的,当初要不是这两位以及蔡瑁,自己哪能坐稳荆州刺史的宝座。但是对于荆州几大家族的明争暗斗,自己也是心里有数的。若要维持自己在荆州的统治,对于几大家族的平衡那是必不可少的。黄祖如果回不来,那黄家将瞬间被其他几大家族瓜分,到时候强弱之势就会改变,自己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思付良久,刘表道:承彦乃我挚友,也是我的姻亲,岂能弃之不顾?何况,孙坚虽死,袁术犹存,承彦不在,谁来领兵?是你兄弟二人,还是蔡德珪?

刘表口中的蔡德珪就是蔡瑁。

蒯良细细一想,现如今荆州兵马大半掌握在蔡瑁之手,唯有黄祖手中的军队可以与之制衡。自己兄弟两人皆不是领军之才,如果黄祖回不来,蔡瑁兼并了黄祖的兵马,那可就一家独大了。

蒯越道:主公所言甚为有理,乱世将至,天下将乱。主公心怀鸿鹄之志,正是该着眼长远。若以死孙坚换活承彦,那确实是我荆州幸事。

在心腹面前,刘表也不遮掩,缓缓道:朝廷暗弱,四方不臣。现如今我据荆襄八郡,正可以之观成败。现在就与袁术拼的你死我活,岂不便宜了他人,殊为不智。承彦乃我荆州帅才,万不能有失。此次交换也能缓解我军与袁术的紧张关系,是谓一举而两得。孙坚也算一时之豪杰,正该送还尸首,让他入土安葬。

蒯良深知军权旁落素来就是刘表不得已的苦衷。当年刘表孤身入荆州,虽依靠几大家族取得了荆州的治权,但是却一直没有钱粮和人手来组建自己的嫡系军队。对于几大家族各自手里的兵马,刘表也是万万不敢强占的。那是他和几大家族之间最敏感的地带,一旦触及,就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黄祖落入敌手之后,刘表试探性的选择了自己的外甥张允来统领其军。但上午的军议上,蔡瑁就提出了统一权属,便于战事的提议,刘表也只能捏着鼻子批准。张允虽然是自己的外甥,但平时与八大家族关系很近,未料到还是引来了猜疑。而黄祖虽然是八大家族的人,却与自己推心置腹,反而成为了领军的最好人选。

蒯越道:只是方才军议,为方便战事,德珪建议统一权属。主公已同意将黄承彦之兵马统归于他调配。。。

刘表摆手道:既然双方要和谈,那就代表战事已歇,此举已无必要。何况,承彦也要平安归来,就仍然由他统帅旧部为好。

蒯越迟疑道:此事只怕还要问过德珪意见。

蒯良却摇头道:主公,我料德珪不会答应。方才军议结束之时,德珪还私下跟我说待他整顿好军队,就要亲自领军,扫平城外贼寇。。。如今突然议和,德珪夙愿难偿,岂会罢休。

刘表猛的将手中刀笔掷到书案,低声道:志大才疏,不知天高地厚。

子柔,你辛苦一趟,前去与众位僚属通个气。明日一早我们召见袁军使者,议定此事!

这个时候,突然有侍者来报,说是黄祖求见。三人面面相觑。。。

张楚舒舒服服的睡了个回笼觉,醒来已是傍晚时分。荆州不愧是富庶之乡,这驿馆比孙策家里住的都还舒服,各种配置一应俱全。如果不是身怀重任,自己都舍不得离开。

他刚想带着桓楷等人出去游玩一番,却在门口被一名文士拦住,文士面带微笑的道:在下蒯良,奉刺史大人之名,前来请张使节入府一叙。

张楚拱手回了一礼,径自坐上驿馆的马车,随着蒯良往刺史府而去。

一路上只见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这才深知荆州富庶,民生安定非是虚言。也难怪袁术、孙坚要对荆州下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