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一江风285(1 / 2)

  “苏夫人不要责怪我家夫人才是, 夫人身体欠佳,因此未能远迎, 请见谅。”

  两人跟着门子向花厅走, 这庭院小巧精致,各式奇花异草挤挤攘攘的, 倒也意外的和谐,好似是主人家随意为之,花草树木也是随意长长,自然而富有野趣,体现出了庭院主人的不俗情调。

  蔡夫人确实不宜亲自出门迎接苏轼夫妇,因为她腿脚不便,听说早年间就患有严重的痹症, 到了湿热的南方,十多年来,痹症越来越严重,甚至到了无法行走的地步,只能日日卧床休养。

  幸好来之前,王弗就向孔维的夫人打听过蔡襄家中的情况,对此也有准备。痹症包括的范围很广泛,根据描述,蔡夫人患的可能是骨性关节炎,相较于更麻烦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还算好的。

  蔡襄的手书虽然千金难换,但他从不肯轻易赠人字画,家中很是清贫,再加上为了修建万安桥,蔡襄捐出了自己的所有财产,好不容易才凑足了修桥的钱。为了纪念蔡襄捐钱建桥的高义,民间以他为主人公编出了不少动人故事,其中一个,就是观音指点蔡襄,让他用一美貌女子乘船招婿,只要人们的铜钱砸到女子,就能娶她为妻。蔡襄让夫人妆扮一番,登船“招婿”,在夫人身边放置磁铁,铜钱就砸不到她了,这才凑足了造桥的钱财。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蔡襄受百姓爱戴,也可见一斑。

  蔡夫人卧病在床,王弗跟着侍女进去与她闲聊了一会儿。可能是常年不出门,蔡夫人脸色苍白,神情有些呆滞,情绪也不高,好在王弗擅长顺着对方的话题聊天,倒也和她聊得十分融洽。

  不一会儿,蔡襄提着两只螃蟹回来了,见到苏轼,还有些惊讶,因为他外任做官多年,对于苏轼这样的后起之秀,了解得不多。

  蔡襄捋着胡子,态度和蔼:“老夫虚长你几岁,便厚颜称呼你一句‘贤侄’,只是相逢恨晚,年后我就要移知开封府,不能与你共事,再为福州与泉州百姓多做些实事。你初来泉州任上,有不懂的尽可以问我,这南方沿海风物人情不比北方,各族杂居,不通官话,实难教化,不过,相信以贤侄才干,必能将泉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苏轼忙称“过奖”,拱手道:“下官初来乍到,见此地百姓教化得宜,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听见街头巷尾人人称颂蔡公的德政,心生钦佩,不请自来,便是为了向蔡公取经,希望蔡公不吝赐教,不要嫌弃小侄愚笨才是。”

  “福州、泉州一带,依傍港口,海运繁荣,本来是一块福地,只是周边小国恶民及凶猛盗匪,占岛为王,肆意劫掠沿海渔民及商船,造成了无数损失,厢军和乡兵战力不足,更何况我们的战船陈旧,不能远航,你若要做出一番成绩,最好的办法,大概是加紧训练水军,补充水军军备,威慑四海,开辟出一条可行的海上商路。老夫在福建路为官十几年,也未能做到这一点,无他,水军将领和造战船的工匠实在难寻,朝廷也不太重视水军战备,申请拨款屡屡被拒,也就搁置下来了,只能暂时发展制茶,兴建水利灌溉工事,保障住百姓的基本生活。”

  蔡襄这一番话,寻常官员是绝对说不出来的,这样的深刻领悟,是他十几年来经验教训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