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1 / 2)

  “不,如果你让我去做签判,我不会做得比你更好,我的特长在于思考,而不在实践,而你是一个想到了就会立刻去做的人,而且你也有能力做得好,相信你自己。”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苏轼将王弗

  揽进怀里,轻抚着她的发丝。

  因为王弗的开解,苏轼坚持要将自己的文章公开,所以不久之后,这篇文章就到了仁宗案头。

  仁宗此时已经五十一岁,身体和精神都不如往年,去年收到王弗的密折,他还很开心地亲自回信,支持了王弗的想法,今年收到苏轼的文章,他已经没什么精神再去思考了。

  这一天他身边是张贵妃随侍,偶然瞥见苏轼圆转流动、清秀劲爽的书法,不自觉看得入了迷,读完苏轼的文章,她的眼泪已经流了下来,双手攥成拳,紧紧捏着自己的帕子。仁宗见状,觉得有趣,便问她:“娘子为何垂泪不止?难道这苏子瞻的文章有什么神力?”

  “官家难道不觉得,这位苏签判的文章真情实意,确确实实是站在囚犯的地位上,为之呼喊,妾身没什么见识,从不知狱中原来是这般景象。平心而论,我不喜欢那些犯罪滋事的人,但他们也是官家的子民,只是一时走入歧路,加以教化想必能够改正。更何况,苏签判的文章圆融如意,令人读罢郁气顿出,他的书法也是妾身平生仅见,一等一的好,这样的人,这样的文章,难道不值得妾身为之一哭吗?”

  仁宗听了她的话,也忍耐着身体的不适,认真读起了苏轼的文章,待他仔细思考过后,确实觉得苏轼文笔皆美,又有治理的才干,于是向左右夸赞道:“苏轼此人,日后将有大用。”

  第153章

  虽然仁宗如此夸奖了苏轼, 但他依旧没有同意苏轼请求增拨资金,修缮凤翔府监狱的请求, 治国理政不患寡而患不均,开了一道口子,就会有决堤的风险,更何况苏轼的建议本身就有争议。

  没有资金下拨,苏轼只能在凤翔府的监狱实施他的改革, 下面乡县监狱的改造就暂时搁置了。

  正月里还在下雪,许多农户家的茅草屋倒塌,压死了不少人,更别说冻死、饿死在荒野上的人, 简直不计其数。宋太守上奏, 请求赈灾,朝廷允许他开常平仓放粮, 另拨了两万贯作为赈灾款,相对于雪灾造成的伤害,这简直是杯水车薪。

  因为苏轼能力出众,宋太守又想着提拔他, 便时时把他带在身边,四处奔波,筹钱筹粮,打算从附近受灾较轻的地区购进一批粮食,苏轼听说了他的计划,立刻制止了他。

  “但凡有大灾, 一定是事前预防不到位的原因,如果想要事后阻止,就必须要付出十倍百倍的钱财,两万贯买不到多少粮食,却会让附近城镇的米商认为有利可图,囤积居奇,更伤民生。”

  “可是救灾刻不容缓,百姓们等不及了呀!”

  “太守莫急,我有一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