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1 / 2)

  “我主管刑狱断案,只要犯人不是罪大恶极,都会酌情减刑,早日放他们归家,所以如今衙门积压的案件不多,才有时间出来。”

  王弗沉默,不知道该说这种法律是好还是不好,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只要不是什么大罪,都不会判处死刑,一般都是刺刑、流放、发配。

  宋朝的死刑条目虽然多达三百多种,却极少有人受判死刑,有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犯罪率低的原因,也有朝廷主要对百姓教化安抚的原因,不希望人口因此减少。另外,宋朝的司法制度也十分先进,不仅程序繁琐,还有着“疑罪从无”、“多层重审制度”等现代司法思想,一个人要想被判为死罪,不光需要他自己认罪,还至少需要十几个司法者同意并签名,最后还有提刑司对案件进行审查,发现疑点即可重审,大名鼎鼎的宋慈就是提点刑狱,负责案件审核,他曾多次否定死刑判决,为嫌疑人沉冤

  洗雪。

  在这种情况下,包拯那种一判定生死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当然,现在的包拯已经不是开封府尹了,他不久前升任谏议大夫、权且代理御史大夫,如今正在朝堂上尽职尽责地弹劾君王和大臣们,连张方平都无法幸免,在三司使任上因购买了土豪的财产,受到包拯弹劾,丢掉了三司使的位置。

  苏轼要把牢房里的犯人都放出来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人确实有罪,王弗虽然觉得他这种做法有违她对法治社会的认知,却也不会说什么,因为在这个时代,确实就是那样的。

  两人在集市上逛了一天,回到家中,七喜已经把阿弃哄睡了,听说他午睡起来还找过王弗一阵,遍寻不着,他就在水边哭了一阵。后来隔壁的小孩子在门前空地上踢球,他听见了动静,立马不哭了,跑出去看人家踢球,自己在一边摇旗呐喊,还把厨房里放着的所有糕点都拿出去分给了踢球的孩子,一下子荣升为“方圆几里最受欢迎的小孩子”。

  王弗一听便笑了,这孩子,大概是在报复他们两个不负责任的父母,向他们“抛弃”儿子的行为,表达无声的抗议呢。

  第150章

  苏轼的工作清闲, 王弗也没什么大事要做,两人便常常到附近的名山古刹游玩。阿弃有谨慎可靠的七喜照料, 又不出家门,他们都很放心。

  天气越来越冷,苏轼和王弗便不再出门了,改为在家中看书学习。隔壁的琅琅读书声寒暑不辍,钟仪有时还会到苏家来借书给学生们传阅, 与苏轼的关系也越走越近。

  进入十二月,街头多了不少寒夜冻死的人,无人收殓尸体,任由野猫野狗分食, 王弗听李书文说了, 于心不忍,便对苏轼说:“活人有一件褐衣蔽体就算是体面, 这死去的人,衣不蔽体不说,还要暴尸街头,毫无尊严, 百姓见了,难道不会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一天么?‘安居乐业’,心中惶恐不安,怎么能定得下来?”

  “娘子此言有理,只是凤翔府义庄数量少, 主动去街头收殓尸体的也是少数,看来还是要官府出动。”

  “官府的差役,也有他们的事要做,如果你一个不管民生的判官贸然插手,给他们加大工作量,轮到办你的正事时,他们一定会消极怠工,给你找麻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