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213(1 / 2)

  苏洵点了点头,放两人去隔壁吃饭,这官场上多个朋友就多个助力,章惇此人他也听说过,从小就不同寻常,学问广博,品性真率,兼之家世不错,所以在这一届举子中很受看好,苏轼兄弟俩与他交往,没有坏处。

  苏轼和苏辙进了包间,房间里还坐了另外几个人,这群人的年纪参差,二十多岁到三四十岁都有,苏辙

  倒成了他们之中最小的了。

  章惇十分热情地为两人介绍他的同伴,大多与他一样来自福建路,也有几个开封府、河南府的。来自洛阳的程颢和程颐是所有人中名气最大的,因为他们是大儒周敦颐的学生,程颐并没有参加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因为他早在二十四岁时就来到了开封收徒讲学,受到多方赞扬,并不需要参加考试,就能入仕为官。

  另外还有福州的林希、林旦、林邵、林颜四兄弟,他们都参加了这次的考试,并且都通过了,尤其林希,他是解元,被认为是今科状元的有力人选。章惇还很遗憾地说:“吉甫今日有事没来,他也是咱们福建路的。”

  他口中的“吉甫”,名叫吕惠卿,是福建泉州人。往往一个地方出来的很容易拉起帮派来,他们这一群人,就大多来自南方,以福建路举子居多。

  文人相交,自然是谈论学问比较多,苏轼也不是性格拘谨的人,很快就融入其中。在所有人里,他最欣赏章惇的大气豪爽,林希的敦和有礼,程颢则是个说话温声细语,从不疾言厉色的人,当做长辈尊敬还差不多,不像年轻人一样,能互相开玩笑。

  酒到酣处,众人开始吟诗作赋,苏轼下笔有神,三步成诗,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苏辙虽然内敛少言,但论作文,苏轼不及他严谨端方,像苏辙这种年少老成的,就很容易受到年纪较长的人欣赏。

  大家又说起明年春天的会试,如今的礼部侍郎是欧阳修,他一向推崇文风平易、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多次在《太平廷报》上发表过文章,还受到过仁宗的激赏,因此这两年,大家都开始努力练习此种文风,在座诸人,都是对欧阳修的文章有所研究的。

  程颐说:“其实想在《太平廷报》上登载文章也不是什么难事,我看,这些报纸上的文章,以实用性为重,少见文采斐然、辞藻华丽的,司马公也是支持欧阳公的,你们若想入了欧阳公的眼,不如按照格式写几篇文章投到官报署去,我在那里有几个朋友,可以帮忙通过初步审核,至于能不能刊登,得看你们的。”

  这几年各地小报频出,在座的大多数都有刊登文章的经验,不过都是在地方性报纸上,只有苏轼和苏辙在《和乐小报》上登过文章,只是他们不出名,读者一时想不起他们,也不过感叹几句便放下了。

  “登报是个不错的想法,至少能积攒名声,不过,我更看好《和乐小报》,《太平廷报》上的文章并不讲究什么文采、深度,大多是官府的书吏撰文,如果想要闯出名气,还是《和乐小报》这种各地都有,销量又高的报纸好。”林希平时也喜欢读报,他最喜欢的就是《和乐小报》。

  有人说:“《和乐小报》上山精野怪的故事太多了,读这个报纸的大多是有两个闲钱却没什么高雅消遣的富人,恐怕低了格调。”

  苏轼看了那人一眼,心中有些不悦,作为《和乐小报》创始人的官人,参与过最初报纸编纂的一份子,他最讨厌人家说《和乐小报》“没格调”,老百姓都爱看,怎么就没格调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