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1 / 2)

  马车在巷子里停下,苏轼已经醒了,先一步跳下马车,伸出手来接王弗,王弗就干脆不用马扎,直接扑到他怀里。苏轼忽然笑了,指尖在她额头一弹,数落她:“又淘气!”

  王弗还没来得及反击,就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子瞻回来了!”

  程氏迎出门来,看见两人靠在一起打闹,笑着招呼他们:“十娘也回来了,快进来休息一下。”

  去年冬天,苏轼正式加冠,没有任何意外的,苏洵把这个早已准备好了的字给了他,而苏辙,因为从小什么都是和他哥一起,也就顺便改了字——子由。苏洵曾作《名二子说》解释过两个儿子的名字,“轼”为车扶手的横木,是一种外饰,苏洵担心苏轼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而招致祸端;“辙”是车轮碾出的痕迹,不是车的一部分,车毁人亡时不会受到责怪,处于祸福之间,意思是苏辙性格稳重,让他很放心。而“子瞻”和“子由”这两个字,也是对应他们名字的,也有相应出处,“登轼而望之”则为“子瞻”,“天下之车,莫不由辙”,于是为“子由”。

  不得不说,这两人的名字与他们的性格、人生经历高度一致,苏洵对两个孩子的了解可谓是十分惊人的。

  苏轼和王弗赶回来,是为了六月苏辙的婚事。过两天就是他十七岁的生日,而他的未婚妻,是史氏六娘,闺名不知,听说才十五岁。

  “阿娘辛苦了!”王弗立刻抛了苏轼的手,上前去扶程氏,两人说说笑笑地进了门。苏轼让人把马车上的东西卸下来,也跟着进去了。

  回到眉山熟悉的家里,他的脚步不由得加快了几分,等他走到书房,却看见苏辙坐在院子里发呆。

  “子由,你怎么坐在这?”

  苏辙的头微微一动,却没有转过来,仍然对着池塘,苏轼觉得好笑,这个弟弟一向比他老成持重,有时候,他都不会觉得苏辙是他弟弟,反而像个大哥一般。这时候见他耍小脾气不应人,真觉得不可思议。

  “咕咚”一声,一颗石子掉进了池塘,惊得红鲤鱼们四散奔逃。

  “怎么如今都要成婚了,还跟我耍小脾气?”苏轼坐到他身边,往日兄弟俩常常坐在此处读书,多时未归,竟然发现小小的石板坐不下两个高大的男人了。

  “我只是在想事情。”

  “你想的什么事我还不清楚吗?不是怪我出门救灾不带你一起,就是为婚事而烦恼。”苏轼用手肘顶了他腰窝一下,“过去点。”

  “不是。”

  “你跟我嘴硬有什么用?我可是天底下最了解你的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