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109(1 / 2)

  送走林洋,王浮就要开始她的另一个计划了——

  植树节计划。

  说到植树,还是因为王家被罚,但王浮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经济发展中不免会造成一定的环境破坏和污染,虽然这个时代的污染没有后世那么严重和不可逆,比如她要开采的天然碱和煤炭,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她还只能开采露天矿产,使用的也是人工,污染相对较小,但她还是有所担忧。她希望在发展伊始,就奠定环保的根基,所以下一期《和乐小报》的主题就是“环保”。

  王浮去找了苏轼,苏轼这个人读了不少书,各种典故信手拈来,由他来撰写第一版的倡议书再好不过了——只是希望他不要杜撰故事。历史上,苏轼参加策论考试的时候,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他写了一个典故,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是学富五车的人,却不知道他这个故事典出何处,问他的时候,他说“何必知道出处!”意思就是这故事是他编的……苏轼的大胆、创新、文学功底可见一斑。

  苏轼年轻时常出惊人之语,有很多甚至是不合义理的,但好在他有极高超的论说技巧,见解新颖深刻,章才渐渐摆脱了这种纵横家的习气。苏轼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条理清晰、文笔优美,广受好评,后来接任他拟诏书的一个大臣对自己的文笔很自信,就问一个侍候过苏东坡的老仆,自己拟的诏书比起苏轼来怎么样,老仆回答他“苏东坡拟的诏书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但他从来不用翻书。”

  苏轼受到邀请,颇有些受宠若惊的意思,随着《和乐小报》的名声越来越大,也渐渐运往四川各地售卖,甚至已经通过长江发到了江陵和鄂州,现在用稿更加严格了,还有很多文章是蜀地有名的文人写的,苏轼虽然自信,也不会自大到觉得自己现在可以与这些人比肩。

  苏轼目光灼灼地盯着王浮“十娘怎么会想到让我来写?”

  “咳咳……人手不够。”

  苏轼皱了

  皱眉,不过看到王浮飘忽的眼神,立刻就明白她这又是在逗自己,便道“既然是个凑数的,那我也就随便写写吧。”

  “等等!苏哥哥,我这是特意给你留的版面,你一定要认真写啊!”

  “不不不,为兄文笔拙劣,还是不要砸了你的招牌,不如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一盒子豆沙小青团。”

  “为兄头疼。”

  “再加一盘酱猪蹄。”

  “为兄胸口闷。”

  “十斤梅干菜不能再多了。”

  “就这么说定了,明日来取吧。”苏轼露出了得意的表情,拍了拍王浮的肩膀,又说“十娘不是在刘夫子处就读吗?怎么这几日都在外面跑?”

  王浮最担心的事终于来了……本以为找了个未来是文学大家的朋友,没想到其实是找了个严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