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2 / 2)

  这时候的读书人,能有他这种觉悟的,简直是凤毛麟角,谁不是想着要多生几个儿子?虽然不想要孩子,但乔生对王浮却是极为喜爱,大概是因为王浮是从心底里尊重他,

  他能感受得出来,所以暂时放下了自己的“社交恐惧”。王浮不拿自己当孩子,乔生也不拿自己当长辈, 两人平等交流,就像是好朋友一样。

  得知乔生要自己创作,

  王浮没说什么,第一时间表示了支持,只是隐隐提及哪些题材的故事比较受欢迎,还提议他把故事写长一点,以便于连载,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乔生从《和乐小报》第三期就开始连载自己的《芙蓉城志异》,“芙蓉城”就是指益州府,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有个极宠爱的妃子叫做“花蕊夫人”,孟昶为她在成都遍植芙蓉,花开之时,蔚若锦绣,灿若朝霞,成都府也因此被称为“锦城”、“芙蓉城”。

  上一期《和乐小报》发行后就有人问《芙蓉城志异之婉娘》的后续,王浮就说这个故事的后续会发在今天这一期上,所以大家就都来等着买新出的《和乐小报》,先睹为快了。

  “十娘这书铺真是生意兴隆啊!看来府城果然是文风阜盛之地,好学者多如牛毛。”文同还在感慨,苏轼却先他一步挤进去拿起一份《和乐小报》,付了钱又挤出来,一边擦汗一边颇得意地说“今日《芙蓉城志异之婉娘》结局,我可不能错过了!”

  王浮失笑,原来这个未来的大文豪竟然是《和乐小报》的忠实粉丝,忍不住便揶揄他道“志怪小说里也能看得出科举文章?”

  苏轼倒是一脸正色“那是自然,你看这《芙蓉城志异之婉娘》,不就写了一个极为精妙的案件,日后当了一方父母官,少不得要和林县令一般断案洗冤,若能像他一般,仅仅通过受害者骨殖就能看出蛛丝马迹,然后抽丝剥茧,还世间清明、蒙冤者的清白,也是我等读书人之幸啊!”

  王浮对他这种说法倒是极为赞同,这也是她为什么提议乔生融探案于志怪小说,强调探案细节,增强文章实用性和研究价值的原因。宋人骨子里还是崇尚“实用主义”的,跟科举无关的书他们就很少看,比如王瑜,常常对王浮编著的志怪故事不屑一顾,却对朝中某些大臣的诗书文章极为追捧。不实用的东西很难在民众中传播开来,即使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文章,亦是如此。

  人们抢购完《和乐小报》,忍不住在书铺里又看了一圈,怎么前不久赵家书籍铺还是只有寥寥几本基础启蒙书,这一下就出了许多文人诗集、文注和游记?瞧这满满一架子书!诶?这摆书的法子真不错,只要看着书背上的名字,就能找到对应的书,都不用歪着脖子一本本数着找了,而且这封皮也挺括,撑得起整本书。翻开书一看,嚯,这纸质,恐怕是上等的竹纸,怎么如此洁白厚实又不会沁漏?前不久还能隐隐看见的一块块的格子也不见了,印制得很精美流畅,完全不输别的书铺请有名的雕书匠印制的“典藏版”!<hr>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span>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种田文 甜宠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