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32(1 / 2)

  “佛门乃是清净之地,若我心中仍有怨愤,住持不会容我,族长大可放心。”

  “可德思还要养病,你哪里来的银钱替他看病?”

  “这倒不难,寺里也有田地,我可以耕田种地,也可以出门化缘,再加上还有阿姐接济,让爹爹安度晚年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样吧,族中本来也有责任,每年我会从族中给你拨两贯钱、两石米,你家那栋老宅,既然不住,不如就卖了。”

  “多谢叔祖父关照,只是我和阿姐都没有经验,还是要劳烦叔祖父帮忙。”

  “不妨事,不妨事。”

  两人又聊了些家常闲话,赵柯便送了灵尘出门,目送他离开了。

  赵柯回头,见他的小孙子趴在门槛上逗弄蚂蚁,把孩子抱起来,拍了拍他脏兮兮的衣服,笑着说:“四郎长大了,会孝顺爹爹和娘亲吗?”

  那孩子昂着头,清脆响亮地答:“会!还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叔叔婶婶,舅舅舅娘……”

  他欣慰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又叹了一口气。

  事情都安排好了,赵氏便考虑起了回青神的事。王方便说,前两日学堂里的张易简张夫子来找了他,请他帮忙给孩子们讲课。王氏族学有两位先生,五十多个学生,加上他,平日里讲课很是轻松,而张夫子一人带了百余个孩子,他又年老体弱,力不从心,早就有辞退的想法,奈何原来与他一起,偶尔在学堂讲课的苏洵苏夫子上京赶考去了,他一时也找不到代课的夫子。这几天中了暑在家休养,上门探望他的学生苏轼便说纱縠巷里来了位乡贡进士,把他的情况都说了,让张夫子来找他问问。他想着青神那边也不着急,便答应了,可以一直代课到中秋之前,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眉山再待三个月。

  孩子们都无所谓,反正和父母在一起,只有王瑜有点不开心,他的书还在青神,眉山这边没什么书能看,要看书,他还得去苏家借,很不方便。一想到苏轼苏辙那么小的年纪,学习进度就远远超过了他,他便有些气馁。

  张夫子生病,苏轼和苏辙不能去学堂,程氏便拘了他们俩在家读书。程氏给他们读《后汉书》,读一段就问他们几个问题,或者解答他们的疑惑。程氏的娘家也是书香门第,是眉山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她的父亲和兄长都在朝为官,所以她在闺中时也是读了不少书的。她尤其喜爱读史书,往日苏洵在家的时候,两人还能一起读书,交流读书体会,苏洵不在家,竟然有点落寞。

  程氏今日教的是《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人,因举孝廉而出仕为官,他清正廉洁,不畏强权,屡次弹劾权贵,因党锢之祸两次被捕,第二次他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于是主动去县衙投案,他的母亲来与他诀别,范滂认为自己不孝,没能好好侍奉母亲颐养天年,他的母亲却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好名声,又还想要长寿,能够兼得吗?”

  母子两人不畏强权、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精神令程氏感慨不已,苏轼想了想,问程氏:“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取义,阿娘愿意吗?”

  程氏肃然道:“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轼和苏辙都是若有所思,眼中光彩熠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