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废史立牧,乱世之始(1 / 2)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幽州入春近夏,气温却还是很低。寒冷笼罩着整个幽州北境,但有一个更令人生冷的消息传来。

皇帝驾崩了。

汉灵帝刘宏,这位东汉帝国的第十二任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亲眼目睹了帝国从尚能支撑到风雨飘摇。他在位期间大肆卖官鬻爵,任用宦官实行党锢,亲小人远贤臣,导致超纲败坏,民不聊生。

地方上,在他主政晚期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西北凉州也陷入持续动乱,许多郡县不复为朝廷所有,丝绸之路一度遭到阻塞。

为了平息四方战乱,灵帝让地方郡守私募兵勇,渐成割据之势。

中平五年,灵帝听从宗室刘焉之言,以刺史太守无能为由,在各州又设州牧,位在州刺史之上,拥有一州的财政、人事、军事等大权。

汉天下共分十三州,除司隶是中央朝廷所在外,其他各州都是地方,类似现在的省,如幽州就是现今的辽宁和河北省北部。

州刺史原本权力并不算大,只有监察作用,且刺史品佚很低只能监察太守,并不能管到县一级。

更重要的是刺史没有行政和军权,任期也仅一年,但在灵帝设立州牧后,情况就全不一样了。

州牧乃是一州之主,名为代天子牧民,实际上则是独立割据的诸侯王,州牧死后甚至能将职位传给子孙,其权势之大如此可见。

州牧制度形成后,天下各州就成了州牧个人的私产,各位州牧们为了争抢地盘、人口和财富开始互相攻伐,置天子敕令不顾,使得天下更乱,生灵涂炭。

如果说各地的叛乱还只是汉帝国的癣疥之疾,依靠诸将军和汉室忠臣的奋战尚能平定,那州牧制就是帝国的膏肓之痛,侵入骨髓,最终为这个持续数百年之久的大汉掘了墓。

汉末乱世,始于州牧。

各地有权势的人物纷纷接受朝廷封赐成了州牧,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幽州牧刘虞。起初这些还都是刘姓宗亲,也有拱卫中央防范地方的意思。

但随着灵帝驾崩,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随着他入土而崩坏,许多宗室州牧公然割据,如刘焉派张鲁断绝了朝廷入蜀的道路,在益州当起了土皇帝。

还有的地方豪强干掉了朝廷所派州牧,逼迫朝廷承认他的权威封为牧,依靠军队自立,名为州牧,实为军阀。

就像眼前的这位长脸大胡子壮汉公孙瓒,他就在捉摸着怎么干掉幽州牧刘虞,自己来当。

按官职,刘虞是太尉、州牧,位置在公孙瓒之上。论名望,刘虞又是汉室宗亲,素有亲民和廉洁的名声,决非公孙瓒可比。

对于自己的这位顶头上司,公孙瓒心中有一百个不满意。张举张纯之乱是他亲自带兵平定,还险些战死,但最终朝廷却把大功记在了刘虞头上,升官太尉,赏赐封侯。

另外,出生行伍的公孙瓒又和刘虞政见相左,刘虞施仁政爱民,公孙瓒却处处认为军队应该优先,放任兵士侵扰百姓,遭到刘虞暗恨。

久而久之,两人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公孙瓒害怕遭刘虞所害,专注于扩充自己的军队,从来不回州府。他常日里以袭击鲜卑部落,抢人马匹掠人妻子为乐,白马将军的威名更盛了。

而刘虞也绝非等闲之辈,在私下里做足了准备。刘虞忌惮公孙瓒的骁勇骑兵不好下手,极力扩军备战,据传已经纠合了十万人之众。这对于边远落后、人口稀少的幽州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军队规模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