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实地调研(1 / 2)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在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农业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农业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其他的诸如商业、手工业都处于从属地位,哪怕后者再繁盛也是建立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的人文历史是可以从农耕方面去考察的,而中国人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也是农耕文化。

农业想要发展无非是落到良种、肥料、水利、工具等几个方面,良种的话就如宋朝引进占城稻、明清引进红薯和新中国培育杂交水稻那样,但任海能做的却是不多,寻找良种得靠运气,至于自己培育那更非一日之功,更何况他是医学院出身而不是农学院,也没有那本事。

近现代社会人口大爆炸离不开化肥的广泛应用,这些化学合成的东西能针对性地给农作物补充氮、磷、钾等无机盐,可惜任海的化学知识仅限于元素周期表、几个化学方程式和实验,连矿石都认不出来更别说造化肥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其实已经会使用肥料了,甚至农业发达地区掌握了沤肥技术,但沤肥产生的是液态肥,这也就决定了它需要有一个发酵池。而建发酵池就要多出人力物力,成本也就高了,所以任海打算先用堆肥试试水。

说起水利工程古代中国一直是世界一流的,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设施,像郑国渠、鸿沟、都江堰等,但水利一来要人工和材料、二来得有工程师,目前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任海连图纸都看不懂更别说设计工程了,鹿部落缺乏修建这种工程的能力。

各种灌溉、翻地、碎土、播种、开沟、起垄、运输、脱粒的工具任海倒是了解不少很多还用过,但本人却是个手工废物要他动手造是很难造得出来的,鹿部落只能加工一些简单的工具,从头培养是要花费不少时间的,只能作为长期计划来考虑。

任海心头有了这样一番计较后算是给接下来的行动指明了方向,就跟禾一起踩上了田埂。

田里的女人见禾来了也纷纷跟他打招呼,看来禾在这些人中也有些威望,不过对于任海就陌生得多了。

粟也称小米,其性喜温暖,适应性强,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所以鹿部落的田是旱田,种在河边主要是土地松软便于开垦,土壤肥沃,无需多施肥产量也比坡地高。

现在这个季节小米已经结穗了,一颗颗饱满的米粒看得人心欢喜。不过山间的鸟儿也看上了这可爱的小东西,就呼朋引伴地来地里偷吃,非得有人在这天天守着驱赶不可,否则一整年的收成就毁了。

而部落里的小孩最适合干这个活了,一来他们做不了更重更复杂的活,二来小屁孩们也乐意干这个活,在鸟儿来啄食的时候他们就鼓噪着吵闹着驱赶,热闹得像是在玩游戏,而田沟里的青蛙黄鳝、田埂上的小花狗尾巴草、河里的鱼和螺还有林子里时不时出现的兔子山鸡都是能逗乐子的东西。

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粟禾弯腰低头,身上晒得黝黑的小孩光着脚和腚从任海身边跑过,声音由近到远不一会儿连人影也消失其中,突然他们又不知从哪里蹿了出来,继续这样追逐打闹的过程。

任海伸手捏了捏粟穗,在忍着扎手的同时感觉里头很是充实,便转头问道:“这里的粟打出来秕谷多吗?”

一路走来一路聊,任海问的东西还比较细而且都是种地的要点,这让禾不敢再小瞧而且在他身上依稀能看到农正的影子,只好老实回答:“秕谷会有但不多,不过这是在河边的田,在离远一点的地方种的粟秕谷就更多了。”

“嗯”任海不置可否只是应了一句便继续向前走去,能看到女人们正在拔草松土捉虫,在这个粟生长的关键时期再怎么关注都不为过。

继续往前任海目测了一下田亩的大小,发现自己目测不了,只知道比自己老家的田要大得多,沿河分布,一直延伸到目光尽头。在这个生产工具落后的时代真不知道要多少代人才能开垦出来。

走到临河处,任海下了田埂,跪在粟苗下用手挖了挖土,将土攥在右手心,又伸出左手两指捻了捻土颗粒,还放到鼻子旁闻了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