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模仿游戏(1 / 2)

对于东边这个搬不走的邻居,馆长也曾整理过它的历史。但作为华夏子孙的大学生,总会骂骂咧咧地走出研讨室。

看过地图,嬴政放下手中的镇远舰模型,疑惑地问,“蓬莱之地,还真有个岛呢?”

屈原也望了过去,“徐福东渡?”

嬴政立马接过话题,“你是没有见过齐国士人聚在一起的场面,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于是,朕便依他们,亲自去泰山封禅,昭告天地。”

屈原追问,“所以为了堵住徐福一张嘴,你就往东海派了3000童男童女?”

嬴政被怼,思考片刻,“这叫唯物主义!朕这是为他们证明,压根没有什么蓬莱仙山!”

屈原却认为他这是狡辩,直接下判词,“涂炭生灵!”

馆长打开了纪录片:

中日交流史,更像是一场模仿游戏。相对于富庶的中原王朝,岛国日本就贫瘠太多了,可耕作面积不到国土面积的30%。更可怕的是,这仅有的耕地还遭受着山海阻隔,支离破碎,台风、火山、地震还时不时来一下。

诞生在这里的文明,注定走不上分封制的道路,只能诸“猴”并立,“村长”们拿着刀互砍。

孝德天皇一想,我是天照大神的后代,总要做点什么吧,于是,《改新之诏》来了,全面学习隔壁那个大唐帝国,建立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从他的作业上,也能看出唐朝也没能解决宣帝之问。陈胜吴广在前亡了大秦,黄巾在后又干掉了东汉,农民起义可太厉害了。君主也不得不对底层妥协,采取班田的方式。其原则主要是:田都是国家的,国家按人口分下去。等到了一定周期,国家再收回来,重新班一次。

这下流民、佃农都会重新获得土地,民心自然快速聚集。

政治的先进性让天皇迅速崛起,逐渐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倭国”的破名马上丢弃,改名叫“日本”,意味着日出之国。

当然,作为一个岛国,岛与岛之间的交流需要船只,成为“海盗”也会是一条重要出路。

硬起来的日本马上看上了隔壁更近的朝鲜半岛,抢一波可比望天收舒服太多了,于是他们组织船只浩浩荡荡来了。

没想到的是“天可汗”可不是开玩笑的,170艘战船就干掉了他们千余艘,史称“白江口海战”。自此,模仿游戏进入了高潮,全面学习大唐,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任务。

全面学习中原文化,弊端自然也会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日本历史。

除此之外,一些进步举措也遭到了废除,科举制就是其中之一。

中原与日本历史产生分歧,后世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其根源可能就是源于此。

中原王朝有皇帝(宦官)、丞相、外戚(藩镇),三种力量内斗,后世的历史也围绕此展开。

教育注定会受家庭贫富的影响,科举贵族化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而官员攀附权贵无疑是对科举贵族化的加剧。小小的国土哪里来那么多郡县,官职很快就满了。年轻人进不来,老年人不想走,于是官员攀附权贵之风悄然兴起。

官员不再保护公田,而是保护自家的私田。公田的丧失,又会导致天皇无田可班,权威丧失。

科举制丧失,丞相群体自然无法形成,三股力量就只剩下了藩镇和天皇。但天皇却万世留存了下来,难道他们有必胜法宝?

想要推翻天皇,那就必须做大藩王。想做大藩王,手底下就需要聚合小藩王。

结成亲家,成为血亲,无疑是最稳定的聚合方式。天皇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感谢他脚下的这片土地的。支离破碎的田地,远超了人类能孕育的极限。所以,日本从始至终,都没有诞生足够顶替天皇的大藩镇。

“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最优的统治办法,藩镇们轮番上台,日本走入了幕府时代。

藩镇互殴还造成了另外一个社会现象,他们会养私兵。又为了私兵不会变成另外一个藩镇,他们又下令:武士不得从事农耕,农民不得拿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