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七国之乱(1 / 2)

这日,嬴政拿着一把剑,爱不释手,啧啧称奇。见屈原过来,立即拉住了他,“屈大夫,你猜猜这叫什么?”

“不就是一把剑吗?楚有镇国太阿,后又缴获越王剑。更何况,欧冶子、干将两位铸剑名家均在楚国,铁的、铜的数不胜数。”

“不是一样的东西,人家这个是千锤百炼的精钢之剑。质地轻盈,硬度却极高。你帮朕拿着,朕拿秦王剑试一试!”嬴政拔出秦王剑,重重劈下。

秦王剑却断裂成了两半。

屈原看着都有些心疼,“我的小祖宗哦,秦王剑乃镇国之宝!”

“好剑啊!”嬴政却双眼放光,“铜疙瘩,帮朕再搞百把过来,朕要埋皇陵的外藏坑里去。”

馆长姗姗来迟,“陛下,大可不必。这只是开始,后期的武器演变可能超乎了您的想象。”

“什么?还有更好的?李斯,李斯,征调一万工匠,好好来学学。”

屈原知道他又发疯了,赶紧转移话题,“昨天,我读了贾谊的文章。汉初应该开始遵循黄老之学,崇尚无为而治。”

馆长也不搭理嬴政,“对,汉初的确是以道家治天下。经历了多年战乱,文、景二帝决定休养生息。”说话间,馆长还特意瞟了嬴政一眼。

嬴政也注意到了,“瞅朕干嘛?朕早躺皇陵里面去了。”

屈原追问,“这是思想层面,朝廷制度呢?”

“整体制度,还是沿袭了秦制,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制。但开国皇帝刘邦,为巩固对江东的统治,还是采用了部分分封制,他想要达成一种共存的局面。”

屈原点点头,“合乎阴阳之道。”

嬴政却断言,“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馆长又打开了纪录片: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

历经三世,血缘关系开始淡薄。吴王刘濞因“景帝为太子时,曾用棋盘打死过儿子”,假装生病不来朝拜...

嬴政摆摆手,“不用说了,这些都是托词而已。结果,定是此人带着众王杀奔而来。”

屈原过来拉住他,“小祖宗,咱能不能先看完?看看他们是怎么在江东继续积蓄力量的,对你的《秦观》有好处。”

馆长也只好加快进度:最终吴王在景帝三年带领诸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号令,反抗中央,爆发了七国之乱。

嬴政忍着的一口话终于能说出来了,“都给你说过了,分封制是需要淘汰的制度。权力,它是伍长、什长、百夫长,这样层层垒上去的。越到最后,人越少。最累的,就是中间这批人,想着往上爬,又生怕被人挤掉。所以,不重新分配权力,你主张的能者居之推广不下去。”

屈原白他一眼,“你就解决了?”

“《秦法》里面有详细的记载,斩首敌军多少,封什么爵位,都有明确记录。”嬴政接着说,“分封制呢,它是反过来的,从上而下。这个你不需要质疑,你在《天问》中王朝更迭那段有问。这会带来什么麻烦呢?朕,呸...不能拿自己举例,朕乃始皇帝。你,屈大夫,朕封你为楚王。这是有条文约束的,你最差最差,这辈子就是楚王了。你难道不想往上奔一奔?“吾将上下而求索”,你还是有颗向上之心的!”

他这个引用屈原的作品,把话都说圆了,哪能插上话,屈原恨不得打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