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口径即是正义29(2 / 2)

最终,那唯一的选择便是踏入武汉这条中路。

孝感与武汉之间的长江,宽度在1200至1300米之间,为大军提供了短时间内强行渡江的可能。

一旦成功跨越长江,便能迅速夺取大明位于武汉的兵工厂,进而向东进发,威胁南京。

这也是布彦泰选择将大军集结在孝感的重要原因。

在长江北岸两公里外的山丘上,布彦泰手握望远镜,凝视着南岸明军的布防。

身边的一名副将提醒道:“将军,此处离南岸太近,属下建议将军谨慎行事,以免涉险。”

布彦泰却满不在乎地回应:“身为将领,岂能如此胆怯?我看那南人的大炮,射程最多也就三里(约1.5公里),何须担忧。”

副将见此,也不便再劝。

与此同时,在南岸明军阵地的高台上,两辆马车稳稳停落。

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掀开了红布,露出了里面狰狞可怖的大炮。

这两台大炮重量高达50吨,仅炮管就长达9米,足有三层楼那么高,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

朱靖堂为这两门大炮命名为“释迦摩尼炮”,寓意着其宏伟壮观、威力无穷。

释迦摩尼炮的炮管由精钢锻造而成,内壁蚀刻有螺旋式沟槽的膛线。

这使得炮弹在发射出去后能够高速旋转,从而提高了炮弹的精准度和杀伤力。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释迦摩尼炮是当时最先进的后膛炮。

与传统前膛炮的从炮口滑入的方式不同,炮弹从专门的端口滑入,极大提高了装弹效率。

同时,黄色炸药的应用使得这门造价昂贵的攻城炮不会轻易炸膛,并极大提高了有效射程。

据估算,释迦摩尼炮的有效射程高达4.5公里,远超同时代的其他火炮。

由于其制造工艺复杂,汉阳兵工厂耗费一年时间才打造出了12门。

其中四门被运往了南京城,剩下的八门则每军都分配到了两门。

朱靖堂举起了望远镜,眼前呈现的北岸山丘上隐约可见人影。

他细观后估测,距离约为三公里,恰好在释迦摩尼炮的最佳射程之内。

正愁无处寻觅靶心的朱靖堂欣喜若狂,仿佛瞌睡时有人送来了枕头。

他当即命令经验丰富的炮兵进行试射。

这一光荣使命,自然落在了余仁同身上。

余仁同,字均堂,是一位新晋文人。

去年,他以高考第120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大明陆军军官学校。

随着明清战争的爆发,陆军军官学校的所有学员都需要应召入伍。

余仁同凭借出色的数学天赋,成为了一名炮兵中尉。

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这门梦寐以求的释迦摩尼炮,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仿佛见到了心仪已久的恋人,几乎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之情。

然而,余仁同迅速调整了心态,进入了战斗状态。

他高举右手,运用拇指测距法,预估出了与目标之间的大致距离。

随后,他凭借敏锐的直觉,逐步调整释迦摩尼炮的位置,直至炮口对准目标。

发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