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西学之辩(1 / 2)

阅兵式刚刚落下帷幕,朱靖堂便在御前召开了紧急会议。

他郑重地提出:“昨日,首相向我建议,希望废除科举制度,采用西学选拔官员。诸位有何意见?”

此刻,教育部部长陶澍挺身而出,恳切地说:“皇上,科举制度已历经千年,为我大明选拔了无数英才,不可轻言废除。”

他身后的一群文臣纷纷附和:“臣附议。”

然而,骆秉章却冷笑一声,出列说道:“哼!一群腐儒!老夫与英军数次交锋,深知英军兵器之精良,若非圣上之天策,其胜负难料也。若还如尔等这般因循守旧,国家危矣!”

他身后的武将们也齐声应和。

陶澍不甘示弱,反驳道:“骆大人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西学终究只是奇淫巧技,上不得台面。若天下学子皆去学西学,而不学孔孟之道,将来定会误入歧途,成为有才无德之人,此为取祸之道也。故臣以为,应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林则徐赞同道:“陶大人言之有理。我觉得西学和中学完全可以齐头并进嘛。皇上您看,这样如何?”

朱靖堂点头赞许:“嗯,我看行。”

陶澍大惊失色,自己这是着了他们的道了。

这君臣两人分明就是在唱双簧。

这时,辩论的方向悄悄发生了改变。

从要不要废除科举变成了如何将西学融合进中学。

当陶澍发现不对时,已经于事无补。

会议最终给出的提案是:科举制度保持不变;同时加入了西学考试制度,分别为县级的小考、省级的中考,全国性的高考。

提案公示三日之后,再由内阁进行投票。

三日之后,此提案以多数票通过。

由朱靖堂盖章后,此提案正式通过。

《共和报》第二刊中详细报道了此事的经过,让多少科学失利的学子重燃希望。

此事之后,朝堂渐渐分化成了以文官与儒生为主的保皇党、和以军队与新文人为主的革新党。

此为后话。

大明这台机器开始高速运转。

光阴似箭,转眼又过去了一个月。

终于,新的一年如约而至。

在这个充满期待的日子里,朱靖堂收到了一封来自希露的信件。

信中,希露讲述了她与维多利亚共度的日子,以及她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如同一股涓涓细流般温馨而感人。

接着,信中分享了希露在法兰西的生活,以及她如何努力适应新的环境。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异国风情,让朱靖堂仿佛置身于那片浪漫的土地上。

同时,希露提到的她的表哥一事,引起了朱靖堂的警惕。

公元1836年10月30日,斯特拉斯堡的一间小酒馆内,路易·波拿巴正沉浸在自我欣赏中。

他身披灰军装,头戴拿破仑式的三角帽,模仿着偶像拿破仑的英姿。

身为拿破仑弟弟的儿子,路易遗传了家族的矮个子,从小就将拿破仑视为偶像。

今天,他准备效仿伯父,再次发动政变,重铸波拿巴家族的荣光。

在几位支持波拿巴主义的老兵和旧军官的协助下,他手持象征拿破仑帝国的“鹰旗”,来到斯特拉斯堡驻防军的两个炮兵团发表演说。

他号召士兵推翻路易·菲利浦,拥戴自己为国王。

然而,路易的号召力远不及拿破仑,他的拙劣演说和荒唐滑稽的模样,不仅未能说服炮兵团,反而激起了他们的追捕。

眼看情况不妙,路易拔腿就跑,抛下了那些支持者。

正当他走投无路之际,一家民居的门突然打开,里面的人喊道:“快进来。”

路易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一头扎进屋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