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多谢殿下赏识124(1 / 2)

武柔在后宫之中,见大臣们的机会不多,中书令马周,她只见他来过武德殿几次,更多的是在奏章上的名字。

于是好奇地问:

“他是靠科举做的官么?我以为,他也是跟着陛下的老臣了。”

据她所知,朝中这些大臣,大多都是做了官之后,去考过科举凑过热闹,或者本来就有门荫入仕的机会,考个功名为自己填个履历,真正凭着科举晋升上来的,几乎没有。

大部分都是当年,跟着还是秦王的皇帝,靠着功绩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位置的。

太子李善笑了笑,说:

“其实也不算是……他在武德年间考了科举,中了进士,后来吏部择选,补了他一个博州助教的小吏之职。

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当个教书夫子,所以跑到了长安,投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做门客。贞观五年,时逢大旱,父皇让文武百官都上奏出谋划策,中郎将常何想不出来,让马周替他写。这才被父皇慧眼识珠,收入了门下当值。

所以,严格来说,他的晋升还是靠父皇不拘一格,提拔所致,科举作用不大。

但是……他出身贫寒,能入中郎将常何府上做门客,与他中了科举,并且有博州助教的履历脱不开关系。”

“原来是这样……”武柔低着头,应了一句。

李善不知道自己是真的苦闷无处说,还是单纯为了跟她说几句话,才聊得这些话题。

他只是自顾自地说着:

“父皇当年起兵,人才如游鲤,寻觅有志之主,他们大多都不是隋朝得志的人物,向着祖父和父皇共同创业,父皇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成就了父皇,君臣一心,才有了大唐今日的繁荣。

我呢?……我没有那种机会了,眼见着名臣一个个的离世,我处在深宫之中,除了科举之外,就只能靠大臣们举荐……”

他顿了顿,语气有些忧愁地说:

“但……他们举荐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

武柔说:

“那殿下直接从科举进士里选人,不就是了。”

李善摇了摇头,说:

“哪有那么容易,如果是你,你打拼了多少年才站在了高处,愿意另一个人凭着一张考卷,就与你平起平坐么?”

武柔听闻,老实地摇了摇头,说:

“那确实……不愿意,除非他真的有旷世奇才,不过这旷世奇才,也不是一张卷子就能让人信服的。”

武柔眸光转了一瞬,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问:

“为何举荐的人,不是殿下想要的?他们举荐的人,这么差劲么?”

李善垂了眼眸,沉默着走了一会儿,才回答道:

“我问过马周,何人可以替代他的位置,他说他认识的人年纪都太大了,不适合举荐给我,又讲了自己曾经的经历,说自己能得陛下赏识,完全是走了大运。

但是其他人才没有这般大运,岂不是浪费了?

意思是让我将科举这条路,完善起来,比起官员举荐,更容易网罗天下人才。我认同……可是这需要时间。

长孙无忌举荐的人,是王氏的舅舅柳仕。”

武柔听闻,脸色突然尴尬了一瞬,看了看他的背影,似有酸涩和贪慕,又垂下了眼睛,说:

“兵部侍郎,当是有才的,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呵……有才,但是并不到能担任宰相的地步,而且王氏身后,是门阀士族的影子,父皇为我安排的这桩婚事,本是为了拉拢士族,稳定朝堂,可是……我那舅舅与他们站在了一起,是我始料未及的。”

“那……陛下怎么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