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仙_分节阅读_第55节(1 / 2)

  明先生手上动作一僵,凝滞良久后,随手放下了枕头,转身盯着庾庆看了一阵,哼道:“不是我食言,而是作答这四道题,需要不少的精力,我昨夜未休息好,精力不济,现在不是最佳的答题状态。”

  庾庆要的就是他这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精力不济的状态,对方真要是拿出了势头,他还不敢找他答这题,忙道:“怎感劳先生呕心沥血,能学到先生的一点皮毛就足矣。先生勿再推迟,简答一下就好,简单一下就好!”

  接下来已经不是在请了,而是直接上手了,直接挽了明先生的胳膊,将人推拉着送到了书案后请坐,并帮人摆好了考题,铺好了纸张,还亲自在旁帮忙研墨。

  看着送到手中的笔,明先生一阵无语,冷眼斜睨在旁殷勤的庾庆,压根不信这是庾庆出的考题。

  他怀疑就是那个所谓的口出狂言的下人出了题考他。

  如他所言,出题者格局不低,难怪敢口出狂言。

  庾庆让他简单随便答一答就好,他却暗暗打起了精神。

  手中执笔,目光落在考题上,感觉画面似曾相识,时空似乎错乱,竟有刹那的恍惚,仿佛回到了当年。

  面对考题,一股冲动涌上了心头,花丛酒醉糜烂自弃度日,消失殆尽许久的感觉竟再次蠢蠢欲动了起来。

  手中笔迟迟未落,他盯着考题久久沉吟,稍后竟还慢慢搁笔了。

  庾庆以为他还不肯从,刚想再劝,又及时察觉出了点什么,看出他进了另一种状态,赶紧噤声。

  明先生慢慢站起,负手在书房内踱步来回,时而低头,时而昂首闭目,时而行,时而停。

  庾庆当即退到了角落避免干扰人家,允许人家思考。

  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时辰,明先生忽大步走回案后坐下,提笔蘸墨,落笔便书,先抄题,再按格式行文,笔尖在纸上弹跳飞旋,一个个、一行行字迹飞速脱离笔尖而出。

  庾庆则赶紧上手帮忙,一直在旁磨墨不停,让明先生一直保持着润笔状态,避免墨干,助其书写不停。

  这一写,好家伙,那真是书写不停。

  做完一题,再扯纸来看下一题,又快速落笔疾书。

  一直写,时间一点点过去。

  一直写,时间不知过去了多久。

  写到感觉明先生的手有些颤抖。

  写到两颊泛红,渐至酡红,宛若酒醉。

  那书写的感觉,是庾庆从这颓废混日子的先生身上从未见过的感觉,非常特别的感觉,似进入了一种在冰天雪地中独自狂舞狂奔的状态,我自高歌冻死不休的状态。

  庾庆不由暗暗唏嘘摇头,果真是个癫狂度日的人,难怪混成这样。

  天色渐黑,室内光线渐暗,庾庆察觉到后迅速帮忙掌灯,把这里有的灯都给点上了,助先生明室如昼。

  外出去其它房间取灯火时,看到院门外探头探脑准备送餐的下人,庾庆连连挥手,让滚开,不让打扰,下人只好退离。

  没多久,钟员外和李管家也来了。

  这东院每次都以温书、学习、备考为由,不让外人入内打扰,可内部终究是个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这边心里也一直没底,正好这次给了个机会,也算是借口吧,两人悄悄入了东院一探究竟。

  只见书房里灯火通明,两人相视一眼,这得是点了多少灯火?

  二人到了门口往里一看,只见书案上、书架上及明先生周边摆了一圈七八盏灯火,此时的明先生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明先生”,连背后都被照的光亮。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先生正全神贯注奋笔疾书,而庾庆则在旁帮着研墨。

  好一幅相得益彰的教学画面。

  这一幕算是让钟员外松了口气,再看看外面天色,不由流露出颔首赞许的神色。

  钟员外二人也不是做贼,脚步声没能瞒过庾庆的耳朵,庾庆回头一看,立刻示意噤声,示意不要进来,不要打扰。

  本想进去一看究竟的钟员外会意。

  既然是明先生到了回家的时间都不肯结束课业,而学生也在恭敬求学,他还有什么好说的,见之欣慰,立刻带着李管家悄悄离去了。

  二人出了小院门口,钟员外捋须叹道:“曾风闻这位明先生或不太敬业,今日一见,方知是谬论。临近饭点了,岂可让先生饿着肚子回家,通知伙房多加几道好菜,我要好好款待先生。”

  “好。”李管家应下。

  而就在两人走后不久,书案后的明先生扯来一张白纸,盯上了最后一道题,是诗词题。

  主题就两个字,功名!

  也就是要求笔者秉持“功名”的涵义写一首诗词。

  毕竟是作诗嘛,庾庆本以为他这次要多思考一下,谁知明先生只是目光在题目上一扫,便再次落笔疾书,写下了《朝天阙》三个大字做诗名,再点点笔墨成诗篇。

  时来紫气多耕耘,

  穷经皓首求功鸣。

  一朝入得君王殿,

  了却生前身后名。

  一气呵成,一笔收尾的那句话,似乎耗尽了明先生的一生,令他颓然后靠,瘫在了椅子上,脸色不太好看,一下一下地喘息着,提笔的手在颤抖,目光涣散着似在追忆着什么。

  最后一个考题就这么简单做完了?庾庆有些无语,偏头盯着案上的四句诗打量。

  大概是在说什么好的时运到来都是因为辛苦付出,头发都学白了只为求功名、只为一鸣惊人之类的,一旦立足朝堂了就要怎样怎样的意思吧。

  写的好不好他是不懂的,只能大概看出点意思,明先生写的大概就是他自己,尤其最后一句大概能让人体会到这位先生的心情,一些事情先生并非像表面上看到的那般不在乎,其实是想给自己生前和死后一个交代的。

  啪嗒,明先生拿不住了笔,手中笔砸落在了地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