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标点符号(1 / 2)

转眼便过了三个月,这三个月来,陆卓的表现让吕刚和陆义激动不已。

陆义只教了陆卓识文认字三个月,便已将他自己所认得的字全部教给了陆卓。而陆卓也是过目不忘,一教就会,顶多是陆义会不时纠正一下他的发音。

从这个月开始,陆义已开始教陆卓《论语》。从学习《论语》开始,陆卓所花的精力也更多了。与陆卓前世所学不同的是,这时期的《论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因此如何断句,便是一个大学问。陆义所教的《论语》,有些断句与陆卓前世所学,明显是有些不同的。断句不同,那所表达的意思、含义便不同。

这一下便激发了陆卓的兴趣,开始认真学习起来。相比前世与陆义所教的《论语》,陆卓更为信任这一千多年前的版本。

关键是此时,三国归晋也没过去多久,又是文风极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而一千多年后的版本,谁知道被历朝历代的人搞混过几次?被多少人曲解过书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因而,陆卓干脆抛弃前世所读的版本,认真跟随陆义学习。

这一来,一个愿教,一个愿学,而陆义更是恨不得将自己所学的全部一股脑灌输给陆卓,因此,陆卓学习的速度极快。仅仅几天时间,陆义便将《论语》教授完毕。

陆义见儿子如此聪慧,于是乎,便又开始陆续将四书五经中的另外三书:《中庸》、《孟子》、《大学》一一教授给陆卓。而陆卓贪方便,找吕刚要了一些纸、笔,将这些书籍抄写了一遍,不经意间便用上了标点符号来断句。

吕刚这边,在陆卓随他习武三个月后,也惊讶不已。看着如六岁般孩童大小的小外孙,思索了几天之后,吕刚便将陆卓晚上浸泡药液的时间延长了,也加了几味新药进去。他决定提前给陆卓筑下武道根基,用此时期武人的话来说,便是筑基。

不过,陆卓毕竟年纪尚小,因此,吕刚便打算先从药液方面下手,先固本培元,拓宽、夯实陆卓的根基再说,然后再考虑筑基之事。

陆义是个好面子的人。这时期,不单陆义,大多数魏晋时期的文人都极看重颜面。

家中有个天才儿子,陆义但凡参加晋阳城的一些文会、诗会,都会炫耀一番。久而久之,晋阳城的那些文人墨客,倒是被陆义吊起了胃口,都想要见识见识陆义时常挂在口中的“我家麒麟儿”的样子和本事。

虽然陆义每次参加文会、诗会都想带着陆卓一起前去,奈何陆卓不愿意,他觉得还不是时候,最起码在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书籍未学过一遍之前,陆卓觉得意义不大,他想要的是一鸣惊人!

而吕刚却是最疼他的这个小外孙,因而,陆卓只要不愿意,陆义也丝毫没有办法。

于是,他只好加快速度教授陆卓。但让他惊喜不已的是,哪怕他提升了教授的速度,陆卓仍然稳得住,照单全收。

陆义见此,心中暗暗称奇,却也更为卖力的给自家麒麟儿授课。他不清楚的是,陆卓自重生从来,与娘胎里的婴儿灵魂合二为一之后,如今的他,脑瓜子竟比前世要活泛许多,记忆力超强,已真正做到了可以过目不忘。

转眼间,又过去了三个月,陆卓竟然不但把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所有书籍全部重新学了一遍,还把陆义收藏在书房里的杂书、游记之类的全记了一个遍。

也就在这时,小吕庄要秋收了。这小吕庄面积极大,庄内方圆五里,除了吕刚一家的大庄园之外,还住有三百户部曲(此时期北齐称佃农为部曲)。庄外有良田六千五百亩,全归吕家所有。北齐时期土地兼并严重,仅仅吕家便坐拥良田六千五百亩,更遑论那些鲜卑贵族和那些汉族大士族了。

注:尽管水稻原产于南方,但晋地种植水稻也有至少2000年的历史。产自太原市晋源区汾河平川地带的“晋祠大米”,早在春秋时期便是地方名产。历史上,晋地的多数平川地区都有种植水稻的传统。

小吕庄便是地处汾河平川地带。吕刚将六千五百亩良田,三千亩种植冬小麦,三千亩种植水稻。其余五百亩种植麻、黍、稷、菽和一些蔬菜。冬小麦几个月前便已收割,如今准备将水稻收割之后便开始让部曲把冬小麦种上。

这收割水稻的事,自然由吕家的部曲负责,无需吕刚等人出面。而陆义苦等待炫耀他天才儿子的机会终于来了,陆卓终于同意与他一起参加文会。

于是,借着秋收之名,陆义开始广邀晋阳文人、名士,准备在小吕庄秋收之时,在田地间举办一场文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