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决定命运的松锦之战一29(1 / 2)

1636年(明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在遥远的东北边陲,以拥有传国玉玺为名,公然称帝,建立大清朝。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这无疑是向明朝公开叫板。

他以前自称“大汗”,顶多是女真和蒙古的王,是中原皇帝口中的“蛮夷”。

而他干的也是偷鸡摸狗的土匪事情,抢到东西就拉回东北老巢尽情享受。

作为生长于穷山恶水的少数民族,对入驻中原,管理那么庞大的汉人国家,他们没有自信,也兴趣不大。

而自从得到了“传国玉玺”,他的野心就开始膨胀,觉得是老天让他去做天下的王,而且是拥有传国玉玺的正统的王,他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我又不比北京城里那个高高在上的崇祯皇帝差!

而皇太极的近邻朝鲜已被他征服,开始背弃明朝而向清朝称臣纳贡;

近邻蒙古更是被他收入囊中,成了对他百依百顺的臣民。

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皇太极,把明朝孤立了起来。

皇太极自己也说:“今为敌者惟有明国耳。”

大举进攻明朝这个庞然大物,决计夺取锦州,打通辽西入关通道的时机已经成熟。

而这个时期的明朝,早已是“纪纲紊乱”、“吏治腐败”、“财政竭绌”、“边备废弛”,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恶化,苟延馋喘中。

大顺李自成的起义军也正风起云涌般攻城掠地,让崇祯皇帝烦不胜烦。

明王朝陷入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境况,朝野上下惶惶不可终日。

善于审时度势的皇太极,对全体军民说:“明朝气数将尽,大清蒸蒸日上。此时不出兵取而代之,更待何日?”

于是毅然发动了决定两个王朝命运的松锦之战。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三月,清太宗皇太极吸取过去强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义州镇)。

义州处于广宁与锦州之间的大凌河畔,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在此筑城屯田,实际上是建立了攻打锦州的前哨阵地。

同时,一旦攻打锦州,此地又是一个绝佳的后勤补给基地。

同年六月,皇太极指挥清兵兵临锦州,开始了围城的持久战。

狡猾的清兵还将锦州城外的庄稼全部收割,并扫荡清除明军在锦州外围的据点,彻底切断驻锦明军的食物供给和与外部的联系,让其成为孤城。

1641年三月,皇太极进一步采取加固措施,在锦州城外筑起营垒,环城相列。

在营垒外深挖壕沟,树起栅木。而各营间又有深壕相连。

如此一来,清军将锦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明军守城主将为昔日袁崇焕帐下大将、征辽先锋大将军祖大寿。

祖大寿十年前就在大凌河城,被皇太极用同样围城迫降的方法,围困几个月后,城里军民饿得人吃人,不得已假装投降过皇太极一次了。

他后来设计跑回锦州后,不再遵守投降时的盟誓,反而十年来接着跟皇太极兵戎相见。

皇太极爱惜他的才能,十年来一直耐心地等待着他,不断地给他写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祖大寿都不再理睬。

祖大寿此次所率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蒙古人,看到城又被围起来,想到以前大凌河城被饿死的惨状,觉得为大明江山丢掉自己的小命不值得,还不如投降满蒙关系亲密的大清。

于是他们很多都叛变了,秘密与大清的济尔哈朗联系,让他们打进来,他们在城内做内应。

此事被祖大寿知道了,打算设计擒拿叛军首领。

当时军心动荡,人人自危,每个人都反复横跳,所以这个计谋又被叛军告密窥破。

既然暗的不行,就来明的。

叛军抢先与明军在城里打了起来。济尔哈朗闻讯后,趁势攻城,与叛军里应外合,内外夹击。

祖大寿应付不了,只能退入内城坚守。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三月,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

这给了清军极大惊喜,迅速攻占锦州外城。

至此清兵完成了对锦州城的重重包围,明朝的外援给养都彻底断绝。

锦州的军民犹如瓮中之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