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被气死啦!(1 / 2)

年近古稀的努尔哈赤,休战整顿了四年后院,把侵占的辖区内汉人杀得差不多了之后,闲得蛋疼,又开始手脚发痒,想去抢点地盘回来。

他对群臣宣布:“咱们这次要打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宁远城!攻下这地儿,离咱们的终极目标——北京城就不远啦!”

宁远城,也就是今天辽宁的兴城。它东距锦州200里,西距山海关200里,正好处于辽西走廊的中间。

当努尔哈赤的八旗大军攻陷广宁后,山海关成为阻挡后金的唯一门户,而宁远城的战略意义就凸显出来。

因为守住了宁远,也就扼住了辽西走廊的咽喉。而山海关还在200里之外,根本不会受到侵扰。山海关平安无事,北京城自然也就安稳如山,明皇帝的龙椅就安然无恙!

所以宁远,成了两军争夺的焦点。

当努尔哈赤把目光盯向这里的时候,一位叫袁崇焕的明朝将领早已经把宁远经营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

天启初年,明朝经澳门进口了30门西洋大炮,射程远、威力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之一,也被称作红夷大炮。

宁远城上安置了11门这样的大炮等着努尔哈赤大驾光临!

在袁崇焕的全力经营下,一度荒凉凋敝的宁远城成为明朝抵御后金南犯的关外重镇。

史书记载:“军民五万余家,屯种至五十里,远近莫不归附”。

袁崇焕得意地给内阁辅臣写信说:“不肖在宁远,长安(代指北京)可高枕而卧也!”

袁崇焕之前是福建邵武知县,广东东莞人,生于1584年。

他是一个“明决有胆略,悉心爱民,申冤理枉,善于听讼,无微不烛”的好知县,百姓无不夸赞。

曾经有一户民居着火,袁崇焕亲自穿着靴子上屋救火,“走岩墙如履平地”,事后赈灾工作也“井井有方”。

如果没有后来去辽东大展宏图,为国分忧,他可能会稳稳当当地在知县任上退休,颐养天年,何至于后来死后连肉都被人分着吃了?

1622年,袁崇焕与福建其他知县一起进京参加大计。后来公布计榜(大计结果),袁崇焕得到“上考”的评价。

当时,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攻陷了明朝辽沈地区。袁崇焕本来就忧心时局,“以边才自许”,所以在等待大计结果期间,自己单骑到山海关考察前线情况。

不久,辽西重镇广宁又(今辽宁省北镇市)失守。

朝廷急于访求边才,袁崇焕受到御史侯恂、江日彩的注意,请兵部召而试用。

兵部官员遂召试袁崇焕,问以山海关何处为险要,何处当驻兵,何处可伏人马,何处可建铳台,袁崇焕对答如流,并宣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如此自信从容,让当时对努尔哈赤闻风丧胆的官员们侧目,于是他顺利通过了兵部召试,于二月十六日获任兵部职方司主事。

赴任前,袁崇焕还特地拜访了正在待罪的原辽东经略熊廷弼,彻夜咨询辽事。

这两个忠心耿耿的文官,惺惺相惜,相谈到深夜。熊老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及在辽东所遇到的经验和教训都倾囊相授,这对袁崇焕未来的胜利有一定的帮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已四年没有大举攻明的努尔哈赤亲征辽西。

明军在战前动员中,袁崇焕割开手指,写下血书表明心迹。

并以最高首领之躯,向全体将士下拜,还吃着草激励他们说:“苟能同心死守,吾为牛羊以报,亦所甘也!”

为国捐躯的精神可歌可泣!

将士们都为之感动,誓将决一死战,与首领共进退!

当时辽东经略高第已放弃关外的守备,将锦州、松山等地的明军撤回山海关内。

而袁崇焕因为知道宁远的重要战略意义,坚持不撤兵,誓死守卫宁远城。

于是,辽西一线只有宁远一城孤悬关外,城内明军不到两万人。

努尔哈赤这个善于钻空子的人,觉得这就是一个下手的绝好机会。

此次出征是后金对明朝发起的又一轮大规模攻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