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106(1 / 2)

  有一说一,宫人们已经在她们的力量范围内制到最好。

  紫禁城里个个都是人才,马佳芸兰这没良心的资本家,恨不得把她们的剩余价值榨干,咳咳咳。

  且说宫外吧,内乱时期,马佳家的店铺赚大头的是米粮店;从十六年开始,胭脂水粉首饰珠宝布皮绸缎逐渐有了起色;二十年一过,胭脂水粉与首饰珠宝已逐渐超过米粮店,成为其中获利最多的大头。

  马佳芸兰的额娘伊特木氏与秋燕主要负责这个。

  她们家店铺生意好,一因有质量高、花样繁、新品多的产品;二因信用佳,出入这些店铺的不失一些达官贵人,他们一查也不难发现经营这店铺的人是安宁伯家下人,背景是谁不言而喻;三则是在这个时代看上去令人惊讶的创新经营模式。

  马佳芸兰知道胭脂水粉首饰商铺的赚钱对象归根结底是女人,趁着满族姑娘们还没有被完全汉化,除了原有的店铺外,单独针对女性的综合性铺子开起来。

  也让京城姑娘妇人们多了一个去处,让她们出门的几率又有提升。

  双赢结果。

  对于这样的“女儿坊”门铺,一开始,人们是有些质疑它的赚钱能力,因为在大男子主义的男人们眼中,女人能挣几个钱。

  但随着这些女儿坊经营的越来越不错,官宦人家的满族姑娘们也不是天生想被束在家里,不能跑马,总能逛个街吧?店里又全是女人,坐上马车来回便行。

  而民间百姓家的姑娘往往是跟着上面学习的,人流量多了,能够搞更多事情,比如会员经营等等。

  若不是怕太出风头惹来注意,马佳芸兰甚至想搞女生铺子一条龙之类的,有些东西卖的是经营而非产品。

  但想一下,自己顶头上司还是康熙,这些计划且消停些吧。

  现在还不行,除非在康熙面前过了明目才行,类似于一张“皇权许可证”,而在皇上面前过明路,这个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困难,搞不好落个“与民争利”的□□压在头上。

  毕竟现在风声便以重农轻商为主,只能静候时机。

  耐心,耐心,耐心,再等等。

  现在顶多搞些茶水小包间,让上门购物的姑娘们得到更贴心的服务。

  这些店铺交由塔娜学习最适合不过了,马佳芸兰还把很多暂时未能实现的东西,全都一股脑儿地塞了过去。

  塔娜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知识的同时,兴致也越来越高,脑中的主意一个接一个蹦跶出来。

  要知道,蒙古的风情可是和京都很不一样,事实上盛京已经有差,她亲眼目睹,盛京一带跑马的姑娘们很多,不止满族,连汉人家的姑娘也比其他地方大气。

  有人称之为民风彪悍。

返回